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10月12日是世界关节炎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提醒大家,要时刻注意人体“活动枢纽”关节的高发病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防治?10月13日,福建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泉州市中医院副院长阮传亮为大家科普关节炎防治常识,并提供一份实用的健康防护指南。
阮传亮介绍,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95亿人受关节炎困扰。在亚洲,更严峻的现状是每6个人中就有1人会在一生中遭遇关节炎。阮传亮指出,关节炎本质是关节的“磨损”与“老化”,如同汽车轮胎长期使用会磨平,人体关节软骨会因年龄增长、肥胖、过度劳损或外伤等因素,逐渐退化变薄,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身体这些“信号” 或是患上关节炎
阮传亮介绍,关节炎的典型信号并不难识别。首先是疼痛,活动时痛感明显,休息后可缓解。其次是僵硬,早晨醒来或久坐后,关节像“生锈”般难以活动,需反复舒展才能恢复。严重时还会出现关节肿胀、变形,导致下蹲、起身等日常动作变得费力。
阮传亮特别提醒,生活中一些常见动作正在悄悄“伤害”关节,堪称“隐形杀手”。譬如反复上下楼梯,就对膝关节压力巨大,是“最熟悉的伤害”。此外,跪着擦地会让膝盖直接承受体重,加速软骨磨损;盘腿坐会增加髋、膝关节负担。而长时间用手机等导致的手部过劳,也会反复损伤手指关节。
为帮助大家快速了解自身关节健康状况,阮传亮提供了一套简单的“关节年龄测试”。以“是=2分、有时=1分、否=0分”为标准来判定这5个问题:早晨醒来关节是否僵硬?上下楼梯或下蹲时关节是否有“咔嚓”声?能否预感天气变化?关节活动范围是否变小?是否有关节受伤或过度使用史?测试结果0~3分说明关节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当,需继续保持。4~6分意味着关节年龄已大于实际年龄。7~10分则提示关节年龄偏大,需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从中医角度看,阮传亮引用《黄帝内经》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理论,解释关节炎的致病根源。他说,风邪如“游走型刺客”,导致疼痛位置不定,形成“行痹”。湿邪似“湿毛巾裹身”,让关节酸楚沉重、反复发作,即“着痹”。寒邪会使气血凝滞,引发剧烈且固定的疼痛,遇冷加重、遇热缓解,属于“痛痹”。
日常“五件套”+食疗 为关节“减负”
“关节炎并非老年人专属,如今呈现年轻化趋势,预防需从日常做起。”阮传亮强调,关注关节健康,既要避开“伤关节”的不良习惯,也要通过科学防护和调理,为关节减负赋能,才能让身体的“活动枢纽”保持灵活与健康。
针对上述三类病因,他推荐了简单的食疗方:生姜红糖茶可驱寒护关节,山药排骨汤能补肝肾强筋骨,薏仁粥则有助祛湿利关节,方便公众居家调理。
阮传亮还从现代医学预防层面,提出五个建议。一是控制体重,每增加一斤体重,膝盖就会多一分负担;二是科学运动,优先选择游泳、骑自行车、散步等对关节友好的运动,减少爬楼梯、蹲跪等动作;三是注意保暖,秋冬季节重点保护膝关节,可以佩戴护膝,手指最好戴手套,腰部可以贴暖贴,避免“老寒腿”发作;四是健康饮食,多摄入富含钙和蛋白质的食物,少喝含糖饮料,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需严格远离海鲜和啤酒;五是保持好心情,情绪波动会影响病情,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康复。
编辑:林威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