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刘薇 通讯员 何毓慧
“我第一时间完全没想到会是手足口病!”5岁儿子突然发热,妈妈起初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然而,发热2天后,儿子手心陆续冒出的疹子,让她心头起了疑。
孩子最终被确诊为手足口病。海都记者从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了解到,这种“发热在先、出疹在后”的情况并非个例。医生提醒,2025年手足口病在病毒毒株、症状表现及易感染人群上均有变化,家长需格外留意,科学识别与防范。
发热在先 出疹在后
五龄童得了手足口病
“吴医生,我家孩子好像得了手足口病,但又不太像,您帮忙看看!”上周,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感染科门诊内,浩浩妈妈带着疑惑向医生求助。
就诊前3天,5岁的泉州男孩浩浩(化名)突然发热,体温在38~38.5℃之间波动,整个人蔫蔫的提不起精神。妈妈以为是感冒,喂了感冒药,可连续两天用药后,症状丝毫没有缓解。直到第三天,浩浩的手心才陆续冒出许多小水疱,妈妈这才警觉起来,赶紧送医。
接诊的吴俊峰主任医师为浩浩检查,结合症状与检测结果,确诊其患上手足口病。
“孩子上次得手足口病时,发热和嘴巴、手脚的疱疹是同时出现的,这次却没第一时间出疹子,这是怎么回事?”浩浩妈妈满是不解。
“今年的病毒和往年不一样,症状自然会有差异。”吴主任解释,近期接诊的手足口病患儿中,不少都出现了类似情况,并非个例。

浩浩发热两天后,手心冒出小疱疹(医生供图)
近期手足口病仍旧高发
今年情况有变注意防范
每年春夏,手足口病都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作为儿童常见传染病,其典型表现——发热、手心脚心出疹、口腔疱疹等,似乎早已被熟知。但2025年,手足口病却悄悄“变了样”。
吴俊峰主任医师介绍,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往年肠道病毒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是主要“元凶”。但2025年国家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病毒毒株构成发生明显变化:2025年前3个月,CVA16占比上升,EV-A71及其他肠道病毒占比则分别下降7个和9个百分点。
这一变化意味着什么?不同病毒毒株引发的症状可能不同,还会影响疾病的传播和严重程度。例如,EV-A71更易导致重症,CVA16引发的症状相对较轻,但传染性同样不容忽视。
“从病毒毒株、症状表现到易感染人群,今年都有了与往年不同的特点,家长需要重新认识并做好应对。”吴主任强调。
第一,出疹时间不同。往年患儿多是发热与出疹同时出现,便于家长快速识别。但今年,因柯萨奇A16型病毒感染的患儿中,约30%会先发热1~2天才出疹,容易被误当作普通感冒。更“狡猾”的是,部分孩子口腔疱疹很少甚至没有,疹子却密集出现在手心、脚底等隐蔽部位,稍不注意就可能漏诊。
“如果孩子突然发热,即便暂时没出疹,家长也别掉以轻心。尤其是发热1~2天后,要仔细检查孩子的手心、脚心、肛周等部位,一旦发现小水疱或红色丘疹,需及时就医。”吴主任提醒。
第二,易感染人群扩大,“大小孩”也需提防。一直以来,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但2025年这一情况被打破:5岁以上儿童病例同比增加20%,不少学龄期儿童也未能幸免。这可能与病毒毒株变化、大孩子防护意识较弱有关。比如学校、培训机构等集体场所接触频繁,若卫生习惯不佳,容易交叉感染。因此,不仅幼儿需要防护,小学生也应注意勤洗手,避免共用物品。
吴主任强调,春夏是手足口病高发季,目前泉州仍处于高发期,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近期,医院发热门诊仍接诊不少手足口病患儿,仅7月23日一天就接诊了十多位,大部分患儿属于轻症,呈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总体而言,手足口病是高发病率、低死亡率的传染病。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病情,若出现持续高烧、嗜睡、嘴唇发紫等现象,可能短期内进展为重症,需立即送医。
小贴士:做好这三点 远离手足口病
“无论病毒如何变化,预防手足口病的核心原则不变。”吴主任强调,做好以下三点,能有效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
1. 接种疫苗:建议6月龄~5岁儿童及时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该型病毒引发的重症病例。
2. 保持良好手卫生:这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孩子和家长在触摸口鼻前、外出后、饭前便后、接触可疑污染物后,需用流动水、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同时,避免让孩子啃咬玩具、吸吮手指。
3. 少去人群密集处:疾病流行期,尽量不带孩子去游乐场、早教中心等密闭场所,减少接触感染风险。
编辑:陈悦瑶
审核:林洪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