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新闻详情

走出18位博士与31位硕士,泉州这个不到5000人口的村庄如何成“教育沃土”?记者带你解开“教育密码”

2025-08-04 来源:海峡都市报

N海都全媒体记者 董加固

通讯员 章桂林 文/图


在泉州市安溪县官桥镇,有一个名叫驷岭的村庄,它以4572人的人口规模,孕育出18位博士、31位硕士,今年高考更有22名学子叩开了本科院校的大门,成为远近闻名的“学霸村”。近日,记者走访该村庄,探寻那份让勤学种子扎根生长的“教育密码”。


驷岭村地处驷马山麓下


家风浸润:从祖训到家庭,播撒勤学种子


驷岭村的教育根基,深扎在“崇文重教”的家风家训中。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驷岭大宗见证着族人世代求学奋进的足迹,明代状元庄际昌探亲时留下的诗联状元石矗立在村子一角,清代文学家林嗣环的故里印记,更让《口技》的文学光芒与“黄井传奇”的励志精神代代相传。而柏叶林氏祖训中“天下事利害常相伴,惟读书则有利而无害”的箴言,早已成为村民的共识——无论贵贱、老幼、贫富,读书都是最有益的选择。


明代状元庄际昌探亲时写下诗联的状元石,至今仍然矗立在村子一角


这种家风在家庭中具象化为温暖的成长土壤。近日,刚收到清华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林煜煌回忆,父母不仅为他营造了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更从小教导他立志成才。他深刻感受到,家风对个人心理素质的塑造至关重要,而“家庭是幸福的存在”这一信念,始终是他奋进的动力。


该村学子林煜煌收到清华大学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


沃土滋养:从邻里到校园,厚植教育生态


驷岭村的教育奇迹,离不开整个村庄共同培育的良好生态。在这里,邻里和睦、互助友爱成为一种自觉。村党委书记林淮昌介绍,村里盘活现有文娱场所资源,依托篮球场、文化广场等阵地,建立“三常三联”机制,结合重大节日开展“邻里文化节”等活动,让团结互助的氛围凝聚起全村的教育合力。


驷岭村文化广场,可见飞檐翘角、青柱红瓦的林嗣环纪念亭


文化传承则让勤学精神生生不息。走进村文化广场,可见林嗣环纪念亭,以青柱红瓦、飞檐翘角的姿态矗立,亭中石碑镌刻着林嗣环的画像与成就。每年春节祭祖时,老一辈总会向晚辈讲述他勤学苦练的故事,这种无形的精神传承,不断激励着后辈奋发图强。


尊师重教的风气更让教育事业如虎添翼。村里常借教师节等节点,组织乡贤走进官桥镇第二中心小学慰问师生,让教师们教得舒心、安心。校长林秋生感慨:“教育事业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而村里浓厚的教育氛围对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功不可没。”肥沃的教育土壤,培养村里娃一个接一个走出村庄,走进大学。


如今,驷岭村正计划设立奖学金,为金榜题名的学子尤其是家庭困难者提供支持,让这片教育沃土孕育更多未来之星。


编辑:肖辛怡

审核:袁丽群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