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刘虎 文/图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日前,记者参观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时,在“1932年4月,红军攻克漳州时缴获的部分武器”展台,看到竟然有一挺“歪把子”机枪。众所周知,“歪把子”是抗战影视剧中出镜率很高的一款日本轻机枪。此外,还有一些网友提出,看到了红军肩抗日本“三八大盖”的历史照片。“歪把子”和“三八大盖”在抗战时期,被我抗日军民大量缴获并使用。难道这两款日本枪械,在抗战前就已经进入中国,并装备红军了吗?带着疑问,记者查找了相关资料并请教了一些军事专家。
攻克漳州 红军缴获了啥
据史料记载,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当时盘踞闽西南的国民党49师张贞部设师部于漳州。
据相关报道,漳州战役,红军取得重大胜利,战果辉煌。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九师的主力受到重创,共歼灭国民党军4个团,俘虏官兵1674人,缴获步枪2331支、机关枪9挺、山炮2门、步枪弹13.32万发、炮弹4942发、炸弹242枚、飞机2架、电话机10架。
参与漳州战役的耿飚在其回忆录中写道:20世纪30年代初,漳州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国民党陆军四十九师盘踞于此,摧残闽南革命,迭犯闽西苏区。陆军第四十九师由一些杂牌军和顽匪“升格”而成的,全师都是全副的日本式装备,三八式步枪、轻重机枪、木柄手榴弹,士兵一律配有钢盔、雨衣、胶鞋,这么好的装备在国民党军中屈指可数。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内展出的红军攻克漳州时缴获的日式“歪把子”机枪
同样参与漳州战役的杨成武在《忆长征》中写道:我们消灭了张贞主力,缴获了大量的日式武器。
龙岩是漳州大门。记者找到了1932年4月13日出版的一份《红色中华》报,其报道了1932年4月10日红军东路军龙岩大捷的盛况。报道说:“十一日无线专电,我红军于十日下午进攻占据龙岩之福建军阀张贞白军,该教导团大部、独立团完全被我红军歼灭,当即将龙岩城占领。战后俘获统计步枪千余、驳壳二十五支、三十一年式轻机关枪七挺、机关枪三支、炮二门,俘虏营长一人、连排长数十名、无线电机一全架、收音机一架、子弹十二万余发。”
该报道特别提到了“三十一年式轻机关枪七挺”。记者查询发现,历史上没有出现该型号的枪械。记者就此询问了多位军事爱好者及专家,他们均表示,这应该指的是“十一年式轻机关枪”,即日本的“歪把子”,“三十一年式”可能是笔误。
由此可以确定,红军消灭了张贞部主力后,缴获了大量的日式装备,包括展示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的那挺“歪把子”。
国民党的日式装备咋来的
国民党和军阀手里的日式装备是从哪弄来的呢?
《漳州战役纪实》中写道:张贞拥有二旅9000人的兵力,因经常进犯闽西苏区,曾以此向蒋介石索取了部分武器装备。
另外,张贞当时自称“闽南王”,摊派苛捐杂税,从而募集军费供养队伍买武器,还强行征收高额“飞机税”,最后凑了70多万银元,从国外陆续买了4架教练机和侦察机,并在漳州修了机场。其中两架飞机被红军缴获。
《红色中华》,第17期,1932年4月13日出版 图片来源:闽西广播电视报社
耿飚在回忆录中还写道:“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资助,人民群众已饱受他们的蹂躏之苦。”
而根据史料记载,在日本全面侵华前,不少军阀都从日本购买过武器,有的是通过日本政府,有的则是通过军火商。据报道,早在大革命前,日本就大量出口三八式步枪给中国各系军阀。1917年北洋政府曾一次买过4万支三八式步枪,后来奉系、粤系、晋系都曾进口过。据日本方面记载,截至1917年,日本就向中国各地军阀出口了超过20万支三八式步枪。其目的自然不是要帮助中国增强国防实力,而是要让中国长期陷于惨烈的军阀混战之中。黄埔军校创立后,也引进装备了4000支三八式步枪。
另外,记者查询资料得知,当时中国还有阎锡山太原兵工厂依照大正十一年式仿制的晋造六五机枪,即山西产“歪把子”,不过数量非常稀少。此外,东北军沈阳厂的“辽17式轻机枪”,也是依照大正十一式仿制。在1928年,该厂在日方顾问的帮助下,改进了“辽17式轻机枪”。相比大正十一年式,“辽17式”弹斗移到了右侧,准星照门改为枪体中心线上,歪把子改成了直把子。太原兵工厂和东北兵工厂还大量仿造三八式步枪,使之成为中国装备数量最大的外国步枪,进口和仿制的总数达到近百万支。
红军曾大量装备三八大盖
说到歪把子,有必要再说下红军使用过的三八式步枪。
如今,我们经常会吐槽一些战争片中出现不符合历史与时代背景的武器装备。而现在的抗战影视作品中,八路军战士肩扛缴获的三八大盖的形象,也让很多人觉得,三八大盖是抗战中才被我军缴获并装备部队的。其实不然,当你看到一些反映长征的影视作品中,如果出现红军战士肩抗三八大盖的镜头,请不要惊讶,因为记者查找史料后发现,红军的确装备了不少三八大盖,并背着这种枪爬过雪山、闯过草地。
据报道,1927年12月广州起义的主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装备的就是从奉军手中缴获的三八式步枪。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缴获的“歪把子”机枪和三八式步枪 中国军网图
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的郭德琳的《漫漫长征路》载:“我们干部团的3个步兵营配备的全是从福建缴来的‘三八’步枪,每人还配有一顶钢盔,着装起来威风凛凛,格外英俊。”
另外,根据记载,红军长征时,罗炳辉的红九军团充当“奇兵”的角色,在川滇黔三省打了许多恶战,缴获不少三八大盖。
红军战士对这款后坐力小、射程远、精度高的武器评价颇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开始长征的红军在与各系军阀部队交战中,由于弹药不足,常常是打过三发就要吹号冲锋拼刺刀了,这款装备基数极大、枪身较长便于拼刺的步枪也成为了战士们喜爱的战利品,它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红军装备数量第二大的步枪。
点击
歪把子
“歪把子”即日本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是继“三八大盖”之后又一个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日本枪,也是抗日战争早期日本人最常用的轻机枪。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和政委赵刚斗嘴时提到,刚接手新一团时“全团‘歪把子’不到十挺”。李云龙调任独立团后,用五挺“歪把子”从丁伟那里换来了骑兵连长孙德胜。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的枪托为了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所以在中国俗称“歪把子”。该机枪使用三八式步枪的6.5毫米口径步枪弹,并使用步枪的5发装的弹夹供弹,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后勤压力。
作战中,“歪把子”暴露出大量问题,逐渐被1936年定型的用30发弹夹供弹的九六式轻机枪替代。而我军主力部队,能用上捷克ZB-26式轻机枪就倾向于淘汰“歪把子”轻机枪给地方部队、民兵、游击队使用。所以,一些老照片中,经常能看到,游击队员扛着“歪把子”作战。
三八大盖
三八式步枪,1905年定型,日本陆军于1907年正式采用为制式武器,是二战中日本陆海军最主要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用了整整40年。三八式步枪在中国俗称为“三八大盖”,由于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对于“三八大盖”,《亮剑》中张大彪受伤后,李云龙询问其伤势,张大彪回应说,“鬼子的‘三八大盖’穿透力强,子弹在腿上留个小眼。”“三八大盖”射程远,近距离穿透力强,容易一枪两眼,这也是鬼子拼刺刀时要先退弹的一个原因,怕子弹伤者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