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统考即将拉开帷幕。日前,福建省教育厅印发通知,2026年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定于2025年12月至2026年1月进行,其中美术与设计类考试为12月6日,色彩科目为12月7日。和往年相比,2026年艺考有没有新要求?统考形式和内容是否进行了调整?考生参加统考后还要参加校考吗?在招考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艺考是更难了吗?就此,日前,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建隆/漫画
焦点一:
“重专业轻文化”
还行得通吗?
曾几何时,一些家长将高考艺术类专业考试视为让孩子低分进入理想学府的跳板,试图在高考中以艺术特长弥补文化课成绩差的劣势。近年来,随着文化课成绩在艺考综合分计算中占比不断提升,艺考再也不是绕开文化课轻松上大学的捷径。艺考生和家长必须扭转“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对文化课学习予以充分重视。
对此,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书法教研室主任邹方程表示,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文化成绩要求”,鼓励校考高校结合专业培养要求,加强考生文化综合素质考查。高校招生时,应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省级统考成绩按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进行平行志愿择优录取,其中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艺考改革之所以会强调专业课和文化课“双优”,是因为艺术创作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从目前高校的书法专业学生培养情况可以明显看出,如果高中文化课基础不扎实,书法理论与文化类专业课程出现学习困难的几率很大,同时专业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
书法专业如此,其他艺术类专业亦然。经过五年来的改革,某些地区艺考文化课分数线已接近或达到普通批次录取线的水平,如果考生文化课成绩不足,很可能导致考试失利。
焦点二:
统考有没有新调整?
在历年参加高考的艺考生中,美术生占比始终超过一半,因此美术生的考试与招生动态一直是艺考界关注的焦点。随着艺术类高考改革的深入,美术统考在美术类院校的招生录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招生办副主任葛凤娟介绍,一些独立设置校考的院校,考生报名参加校考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首先通过并取得本省市美术统考的本科合格资格。一些顶尖的艺术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的部分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更是通过美术统考的成绩进行初步筛选。这一举措将美术统考和校考统一起来,聚焦美术类考生的专业核心素养。在美术统考中斩获佳绩的同学有望直接进入国内顶尖级美术类院校部分专业的复试环节。
美术统考成绩直接与高考录取挂钩,艺术类考生的录取在“双过线”(专业和文化成绩均须达到最低控制线)的前提下,艺术类提前批B段按照综合分进行录取,且美术统考成绩所占的权重较高。美术统考对于考生来说,不仅仅是一次考试,更是对整个美术生涯前期努力的一次权威认证和关键定位。
焦点三:
参加完统考
是否还要参加校考?
中国传媒大学机关党委书记王维家介绍,近年来,在关于艺考的诸多改革举措中,如何促进艺考公平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减少校考,采用省级统一考试是保证艺考公平的有力举措。根据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艺考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以统一高考为基础、省级专业考试为主体,依据高考文化成绩、专业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形成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艺术人才选拔评价体系”。各高校认真落实相关政策规定,逐步取消一些艺考专业校考,采用省级统考成绩。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决定,2026年艺考美术学专业取消校考,艺术设计等专业使用省级统考成绩进行初筛。中国传媒大学的游戏艺术设计专业也采用省级统考成绩招录。
根据规定,2026年艺考中,少数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艺术院校以及对考生艺术天赋、专业技能或基本功有较高要求的高水平艺术类专业,经批准可在省级统考基础上组织校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十余所高校公布了校考安排,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
焦点四:
纯艺术类和复合型专业
哪个更有前途?
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服装表演系副教授林九儒介绍,选择纯艺术类专业,意味着学生需要潜心向内深度求索。因此,该类专业提供了一条高度聚焦垂直的职业发展路径,它是“慢”功夫,适合那些目标明确、致力于深耕特定艺术门类,且有极致热爱、天赋突出的学生。然而,该类专业通常就业市场相对稳定,职业跨度相对狭窄,竞争性比较大,只有心无旁骛,才能练就更有韧性和毅力的专业力量。
相比之下,复合型专业拥抱了当下时代对艺术人才的新需求。“一专多能”并非意味着专业缺乏深度,而是在核心技能之上,助力学生构建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这类专业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跨界融合的适应性和内驱力,能够在交叉联动的学习环境中发掘自我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该类学生往往拥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广阔视野,能够快速适应动态的社会变化与产业需求。
对于未来的选择,艺术类专业培养本质上是为学生的特质与梦想寻找最适宜的土壤。选择纯艺术类专业,是走入一条极致的坚守之路;而选择复合型专业,则意味着打破边界拥抱更多可能。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选择自己热爱的赛道全力奔跑,触达人生无限可能。
专家:
为更多学生打开艺术大门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音乐系主任尚洪刚表示,随着招考政策的深入改革,艺考的门槛和难度如今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持续地投入艺术学习是决定艺考成功的关键因素。艺考生必须具备高度的自律性,能忍受重复性技术练习。同时,由于艺考文化课门槛的大幅提升,艺术专业学习训练的窗口期需要大幅提前,通常在初中甚至更早就培养艺术兴趣和发现天赋,开始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种“早发现”机制至关重要,能够逐步积累专业技能,避免将所有专业学习压缩至高中阶段。
无论考试如何改革,都将为更多学生打开艺术大门。艺考生必须认真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与行业需求高度契合的专业,努力成为能够驾驭复杂现代专业环境的高质量艺术人才。未来艺术人才的需求,在传统艺术行业的基础上,将更多展现出跨学科、跨领域的特质。艺术与科学的交叉领域,也会成为复合型优质艺术人才发展的新方向。跨界、开放、连接、共享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创造力的新引擎,希望每一名学子都能找到让自己尽情闪耀的天地。
观点:
让艺术教育回归本质
相较于以往,去年各大美术院校考的热度显著降温,从各省份陆续公布的数据便能清晰感知这一趋势:浙江省2025年美术联考报名人数为1.97万人,和2024年的2.33万人相比,降幅达到15.45%;安徽省2025年美术统考报名人数是2.13万人,减少幅度为11.25%……美术生考生数量的持续下滑,成为艺考领域不可忽视的现象。
艺考群体的“瘦身”,宛如一场时代浪潮下的自然筛选。当投机者和盲目跟风者逐渐退场,留下来的是真正热爱艺术、执着追求梦想的考生。他们手中紧握着画笔,眼中闪耀着对艺术的坚守与热爱。美术类艺考人数的减少,看似是简单的数字缩减,实则是艺术学习回归本质的体现,让艺术教育从追求数量的扩张,回归到对艺术传承质量的深度挖掘。尽管艺考压力和就业挑战依然存在,但只要考生始终坚守对艺术的热爱,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积极适应变化,艺术之路依旧充满希望。期待在未来,艺术领域能够涌现出更多怀揣热爱、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推动艺术事业蓬勃发展。
(北京日报、中国美术报、福建教育微言)
编辑:李焕泉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