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又启动“烧烤”模式了!太阳下晒,屋里头闷,真煎熬人……现代可以热了开空调,渴了喝冷饮,出门坐公交车、地铁也是一路清凉,古人咋整?其实,古人避暑消夏的办法不比咱少。今天的《史话》就来看看老祖宗们都有啥花样。
腊月凿冰
夏天用冰
冰块如今常见,不仅冰箱有制冰功能,而且有专门的制冰机,一家人出去露营,带个便携制冰机,就能满足当天的冷饮需求。古人是不是没咱这么幸福?嘿,可别小瞧了老祖宗们,他们冬天藏冰,夏天用冰,睡觉可卧冰床,喝酒可靠冰山,还有人会制冰,可不简单。
我国现存最早的历书《夏小正》,收录了源于夏朝的农事历法知识,其中就有关于“颁冰”的记载,称“颁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
冰从哪儿来?《诗经》中有答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送进冰窖藏。凌阴就是冰窖,又称冰井。
彼时,藏冰、用冰不光为消暑,祭祀时供给冰鉴、招待宾客时供给冰块……冰之重要,可见一斑,因此需要专设官职管理这项工作。《周礼》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意思是说,凌人掌管藏冰、出冰的政令。每年夏历十二月,就命令属员敲取采伐冰块,储藏的冰块应是实际需要量的三倍。看,连损耗都提前算好了。
夏天暑热,王向群臣颁赐冰块时,凌人掌管相关事宜。每到秋天,还要打扫冰室以备冬天藏冰,讲究得很。
明清两代延续了“赐冰”制度,明朝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立夏,朝廷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朝廷给予官员“冰票”,官员再凭票去指定部门领取冰块。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就曾记载:“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造火药
“顺”来的制冰技术
古人不仅藏冰,还会制冰。以西汉淮南王刘安为首的淮南学派著有《淮南万毕术》,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是我国古代有关物理、化学的重要文献。书中提到了人工制冰法:“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沉)井中三日成冰。”
据说,唐朝末期,人们在运用火药的过程中发现,硝石溶于水会大量吸热,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由此又有了硝石制冰法。
有了冰,便能制作各种冰饮、冰食。“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诗人杜甫就曾用生花妙笔,形象地再现出古代达人显贵之家吃冷饮消暑的情景。
围着冰山设宴
披着绵衣喝酒
古人还会挖地下室避暑。
北宋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建了座“独乐园”,在独乐园中“穿地丈余”。洛阳城里的百姓调侃道:“司马家入地。”
地下室如果不够凉快,那就再来几块冰。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52年,楚国大臣薳(音同伟)子冯家里就有地下室,“方暑,阙地,下冰而床焉”。地下室不够凉快吗?他居然还要在床下放冰!
原来,楚康王要任薳子冯为令尹(相当于宰相),他称病推辞,然后就回家钻到地下室里装病。躺在地下室的冰床上冷啊,他就穿两层绵袍,再套上皮裘,少吃多睡,迅速把自己饿瘦。楚康王派医生来探虚实,医生见他瘦得厉害,还真不适合委以重任。这也从侧面反映,古代有钱人家应是有私人冰窖的。
阔气的人家里,冰窖一定也很大。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杨国忠家族子弟每到伏天就“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围着冰山设宴,不耐冻的客人竟要披着绵衣喝酒,也不知那冰山到底有多大!
古人的“冰箱”
构思巧妙
现代有冰箱,可以很便利地使瓜果有冰镇之效,古代没有电,却也有构思巧妙的“冰箱”可用。
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冰鉴是古代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青铜冰鉴
这种外形像一只大箱子的金属容器,不仅称得上世界上最早的冰箱,还是古人发明的天然空调:合上顶盖,将夹层里塞满冰块,可以避免内层存放的食物腐烂、酒水变酸。打开顶盖,让内层空着,此时夹层里放置的冰块液化,丝丝冷气源源不断冒出来,气温很快下降,满室生凉。
然而,聪明的古人发现,青铜的热传递太快,夹层里的冰块不到一个时辰就会融化,必须频繁换冰。因此,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人们不再用金属铸造冰鉴,而是改用实木来做。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柏木冰箱,该冰箱是清代皇家所用。冰箱外部为柏木质,箱上有一对箱盖,盖上有四个铜钱纹开光,用于将箱盖提起。箱内设一层格屉。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在格屉下放置冰块,将食品置于屉板之上,而箱内四壁用铅皮包镶,可以隔绝外面的热气进入箱内,利于冰块保持低温,对箱内储藏的食品起到冷冻保鲜的作用。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柏木冰箱
“六月葵威暑气蒸,擎来一碗水晶冰,碧荷衬出清新果,顿觉清凉五内生。”当年道光皇帝享用完冰箱里的“水晶冰”,龙颜大悦,暑气顿消。不过从史书记载看,尽管各种木冰箱被用于多种场合,但是,其成本高昂,用户非显即贵,普通百姓对于这种夏令消暑妙品,常常只能望而却步。与此相比,现代先进的家用电冰箱能步入寻常百姓家,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巨大进步了。
浮瓜沉李
曹丕的夏日之乐
吃冷饮,也是消夏的好方式。冷饮在古代已经出现,《楚辞》中就有记载。杜甫诗“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形象地描绘了显贵之家吃冷饮之情景。不过,古时冷饮“价同金璧”,于平民百姓而言,当然是一种奢望。
对平民百姓来说,比较常见的消夏方法是“浮瓜沉李”。魏文帝曹丕《与吴质书》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瓜果浸过了冷水,再拿出来,饱满多汁,清凉解渴。
论起吃西瓜,宋代李重元可是非常享受:“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忆王孙·夏词》)躺在院子里的竹方床上,听着夏天的风吹过池塘,闻着满院荷花香,再将桃李、西瓜放在井水里,过了半晌就能吃上冰镇水果。纳凉如此惬意,还做什么针线女红,吃水果,睡觉!
白居易用禅意纳凉
李白裸奔树林
说起纳凉,老一辈人最爱说那句“心静自然凉”。其实这句听起来就让人感到无语的话竟出自白居易的《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当年也是这样的一个酷暑,白居易去拜访一名叫恒寂的禅师,只见禅师静坐在房间内,夏日的炎热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白居易不解地问道:“禅师,这里好热,你怎么不换个地方?”禅师依然很淡定:“我不觉得热呀,甚至还觉得很凉快呢!”白居易细品了会儿禅师的话,品出了其中的禅意,就写下了这首诗。
相比于白居易用禅意纳凉,李白就显得要潇洒豪迈许多,他曾在《夏日山中》云:“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那年夏天,是李白被“赐金放还”后一年,他为了守护自己的初心,放弃了荣华富贵,独自走在一片青翠的树林里。天气实在太热,李白纳凉如他的真性情,丝毫不带犹豫,分为三步走:一摇白羽扇,二脱衣散发,三裸奔。就是这么潇洒,完全不用考虑自己的“偶像包袱”,毕竟这世间有什么比自由更重要?
明 仇英《凉亭消夏图》
古人没有现代科技加持,照样能在如此炎热而又漫长的夏日里惬意纳凉。作为现代人,我们是不是应该跟古人多学着一点?
(综合洛阳晚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
编辑:关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