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不仅仅是网购“剁手党”的佳节,还是网络电信诈骗分子的“狂欢节”。“假客服”、“中奖免单” 等骗术层出不穷“。海都君提醒,大家在“买买买”的同时,务必擦亮眼睛,提高“防诈意识”!!!!!!因为——
近期又有人被骗了!!!!!!!!!
“双十一”诈骗多发,不少网购买家“中枪”
案例一:10月25日19时许,大兴公安分局博兴派出所三级反诈预警平台接收电诈预警,疑似有人正在遭受电商物流客服类电信诈骗。劝阻员立即电话联系事主,但事主显然已被深度洗脑,存在被诈骗风险,派出所立即派员上门劝阻。
原来,事主张先生当天下午接到了“快递公司”来电,说他的快递不慎丢失,“快递公司”深表歉意愿意理赔,对方还准确说出了张先生的各种信息,令张先生深信不疑。

随后,骗子添加了张先生微信好友继续行骗。此时,反诈劝阻员使用96110专电打来电话,告知张先生刚才接到的是诈骗电话不要轻信。面对张先生的迟疑,民警立即上门劝阻。
经过耐心劝说,张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落入了骗子的圈套。在民警的指导下,张先生挂失了银行卡,及时止损50万元。
案例二:10月24日,大兴公安分局瀛海派出所接到平台预警。劝阻员使用96110联系事主王女士,但多次拨打均未接通。根据民警工作经验,事主极有可能在骗子的忽悠下,把电话设置了呼叫转移,或者屏蔽了通话功能。
民警第一时间与王女士的爱人取得了联系,表明来意。通过其爱人的努力,民警最终与王女士取得了联系,但由于手机被骗子设置了不能正常拨打、接听来电,民警只好通过微信开展劝阻工作,详细讲解诈骗套路,并告知其先将名下所有银行卡都进行挂失。
此时的王女士已提取了定期的100万元,准备按照骗子指令转账,还好民警及时出现,最终保住了自己的血汗钱。

案例三:10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山阳派出所接辖区群众徐先生报警求助,称自己可能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此时正在辖区农业银行,银行工作人员已帮助其冻结了银行卡。接报后,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赶到银行。
经了解,徐先生当日上午接到一陌生男子来电。对方称自己是快递公司客服,说公司快递员不慎遗失了徐先生的快递,可以为其办理理赔。而徐先生最近的确遗失了一个快递,便相信了对方,并通过社交平台添加了好友。随后,“客服”通过社交平台告知徐先生,快递丢失有百万理赔保险,并会在购买物品时自动扣款购买,如果不取消,每个月将会自动扣款5000元,如果想取消,需将现有银行卡内的金额转到其提供的安全账户内。为了确认信息真假,徐先生便跑到银行去询问情况。
通过研判,民警断定这是一起典型的冒充客服电信网络诈骗。此时,“客服”再次打来了电话,催促其办理进度。民警直接向骗子表明身份,要求对方不要再骚扰徐先生。最终,在警银联合劝阻下,徐先生成功避免了损失。

案例四:11月2日,厦门的林女士在某电商平台上浏览关注店铺的“每逢整点抢单”直播节目,一连看了几个小时,林女士不但没抢到自己心仪的折扣商品,甚至连优惠券也没抢到。
正当林女士心烦意乱时,直播间里一条留言令她重燃购物热情——“我有多余的优惠券可以转赠,有意者添加微信号码。”林女士赶紧添加了对方的微信进行联系,在添加成功后,对方向林女士索要了支付宝账号,称自己一会儿就把优惠券发到林女士的账号上。
优惠券还没到账,林女士又收到了对方发来的额外“福利”——对方称自己除了有多余的优惠券以外,还在做化妆品生意,询问林女士是否有需要,并立即主动给她发了化妆品推销广告。点开广告,林女士看到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大多价格都低于实际品牌专卖店的价格。不仅如此,对方表示跟随“双十一”的脚步,自己也在做活动,可以抽奖。对方催促林女士,买到一定额度可以参加抽奖活动,名额有限。
价格合算,又有抽奖活动。林女士很快选中了一瓶香水、一支口红和一盒粉饼,价格共计666元,并通过微信转账给了对方。接着,林女士点击对方发来的一个链接参加了抽奖活动。她有6次抽奖机会,一开始不抱希望的林女士竟然“运气爆棚”,抽奖6次,6次中奖,抽到了手机4部、限量款包包2个。

林女士马上告知对方,这时,对方给林女士提供了一个选项——“此次你抽中的奖品可以邮寄给你,你也可以选择折现,然后返款给你……”林女士选择了折现,并且留了银行卡号。可是,当林女士等待对方返款的时候,却被告知需要缴纳一笔6666元的“税费”才能领到折现费。林女士想到那么“丰厚”的“奖品”正在向自己招手,便通过扫码支付了6666元。
谁知,当林女士转完钱后,微信马上被对方拉黑了。而所谓的“优惠券”和666元的化妆品根本没收到,更不用说4部手机和2个限量款包包的折现费了。
警方表示,林女士点击的所谓“抽奖”链接,很可能是骗子为了增加迷惑性事先制作的页面,为的是引诱林女士缴纳更多的钱款。
案例五:11月11日,福州居民林某在家中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自己为京东客服,说他开通了“京东白条”,因银行卡内的快贷利息超过国家标准,被银监会盯上,需要取消快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
他按照“京东客服”的提示,下载了一个软件,根据“京东客服”的指令操作,将7万多元转进一个陌生银行账户。
意识到不对劲后,林某立即报警,目前,民警已启动紧急止付程序。
警惕!骗子们在玩一种很新的骗术
现如今,骗子们的“业务”也拓展了,不仅“着眼于”网购买家,还把“触手”伸向了网购卖家。最近,福建厦门警方就发现了一种伪装成买家,专门诈骗新手网店商家的新骗术。
张女士在某电商平台上经营一家首饰店,前几天突然收到网购聊天平台上一位顾客的消息。对方询问是否可以当天发货,在得到张女士的肯定答复后,对方又称商家账号异常无法付款,具体原因是张女士的网店没有开通“消费者保障功能”。
就在张女士准备了解开通流程时,对方发来了未付款成功的截图,上面刚好有平台客服的联系方式,张女士便扫描了二维码,添加上了所谓的“客服人员”。在和客服的语音通话中,对方表示只要张女士缴纳2000元保证金,就可以开通相关功能。
开网店才2个多月的张女士信以为真,便匆匆向对方指定的账户转账。
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表示:“张女士后续在空闲的时候自己就反应过来好像不太对劲,与淘宝的官方客服联系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消费者保障的这么一个业务。”
警方分析:这种骗局一般针对的就是刚刚从事网店生意的新手卖家,由于他们对网络交易、开网店的规则还不熟悉,很容易被假买家、假客服所骗。
牢记这些诈骗“套路” 防范骗子“见缝插针”
在打架“买买买”时,请一定谨防被骗,海都君也为大家整理了付款前、付款时、付款后常见的诈骗套路,大家一定要牢记!
“双十一”付款前
1、预购诈骗
套路:“双十一”临近,许多商家为了造势预热,会提前“预售”商品,以更大的优惠吸引消费者。骗子就钻了这个空子,以“预售”为诱饵,发送“木马链接”,骗取消费者的定金。
提示:慎点不明链接,在手机上安装杀毒软件,为自己创造安全的上网环境。
2、虚假红包诈骗
套路:各大网购平台会以派发红包的形式,为促销活动预热。有不法分子借机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平台,派发虚假“双十一”红包,诱骗大家点击,套取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
提示:慎点红包领取链接,遇到页面跳转,强迫输入个人信息的,请立即关闭,修改重要账户信息,并查杀木马病毒。
“双十一”付款时
1、虚假客服诈骗
套路:双十一”的抢购高峰时段,因为操作人数多,难免会出现网速受限、网银交易卡顿等情况,不法分子会趁机以支付系统出现问题为由,诱导消费者登录不法网站,以激活订单或者退款为理由,诱骗受害人付款。
提示:当听到“激活订单”等字眼的时候,务必引起警觉,核实对方信息。
2、微商诈骗
套路:各种社交平台上的“微商”也会在“双十一”搞活动,但由于缺少第三方平台监管,不法分子会发布虚假的低价货品信息,骗取消费者汇款购买。
提示:选择正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尽量避免直接向“微商”付款。
“双十一”付款后
1、退款诈骗
套路:“双十一”过后,不法分子会假扮客服,以“退款”或“退货”为由,诱导消费者点击不法网站链接,盗取被害人的银行卡信息。
提示:谨慎对待自称网购客服的电话或短信,切莫向其泄露银行卡账号、户名、动态验证码等信息。需要售后退款,请通过正规购物平台操作。
2、冒充快递客服诈骗
套路:不法分子会冒充快递客服联系受害人,以“货到付款”为由,用假货骗取钱财。
提示:签收包裹前,务必按官方网站的信息核实对方身份,并确认包裹信息的真实性。在取货后,记得销毁包裹上的个人信息,避免信息泄露。
3、中奖诈骗
套路:“双十一”过后,很多人会收到一些商家的中奖信息,其中不乏一些病毒网站链接,点击后可能导致重要信息泄露。
提示:收到中奖信息后仔细核实,可以通过网购平台与商家联系,确认信息。
海都君提醒:“双十一”活动规则不断更新,骗子的手段也在变化,防骗的方法只有一个: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中消协提醒 谨防各类电信诈骗
近日,中消协也发文提醒广大消费者,科学理性按需消费,防范商家促销套路,加强自身维权意识,谨防各类电信诈骗。
其中提及,大家在网购时,需要选择正规平台,谨防交易风险。
“双十一”期间,也是各类电信诈骗的高发期。促销信息和手段繁多,购物平台和购物方式多样,售后维权问题增多,使不法分子有了可趁之机。
购买前,消费者应注意:慎点各类红包领取及促销短信链接,其中有可能包含钓鱼网站和木马病毒,一旦点击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或财产损失;谨慎甄别购物平台,一定要通过正规应用商店下载最新版本的官方购物软件,不随意点击网页、软件中的不明链接和弹窗进行交易,切勿私下进行汇款、转账。
购买后,如果接到快递丢失、商品缺货、退货退款等信息或电话时,应及时拨打平台和商家及物流公司官方客服电话咨询确认,经多方核实后再行处理。特别提醒老年消费者,如果收到类似“免费中奖”“红包领取”等短信,尤其是遇到页面跳转到其他网页并要求填写个人信息才可兑奖的情况,一定要立即关闭页面,以防上当。
同时,还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防范信息泄露。
在往年的投诉案例中,不少消费者反映营销类短信无法退订,甚至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订阅了品牌信息,总是被各类促销信息和推销电话骚扰。
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仔细阅读各电商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相关隐私政策及条款,非必要不提供个人相关信息,尤其是身份证、银行卡以及各类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同时,及时销毁带有个人信息的资料单据,防止因随意丢弃、使用不当等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此外,建议消费者在个人信息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留存案件线索和相关凭证,向个人信息保护管理部门或者所在地消协组织进行投诉、举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毛朝青 杨江参
综合:潇湘晨报、新民晚报、厦门网、央广网、莆田警方在线
编辑:陈悦瑶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