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新闻详情

我国首次应急发射圆满成功,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顺利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2025-11-25 来源:智慧海都

N新华 文/图


我国于11月25日12时11分成功发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应急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发一备一”,执行空间站应急救援任务


当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天气晴朗但伴有大风。“连日来大风天气频发,气象团队精准预判气象风险,为火箭发射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张芳说。


“5、4、3、2、1,点火!”随着倒计时口令的下达,长征二号F遥二十二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二十二号飞船点火升空。约10分钟后,船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


11月5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因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推迟返回。在总指挥部决策实施应急发射后,正在发射场待命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二运载火箭和神舟二十二号飞船迅速进入待发状态,启动16天应急发射流程。


从神舟十二号任务开始,我国载人飞船发射采用“发一备一”的滚动备份模式。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备份的运载火箭与载人飞船可以迅速从待命状态转入发射状态,执行空间站应急救援任务。


据介绍,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为无人状态,装载了航天食品、航天药品、新鲜果蔬、针对神舟二十号飞船舷窗裂纹的处置装置等。


为国际航天领域高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成功范例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11月25日15时50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交会对接完成后,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将转入组合体停靠段,后续将作为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的返回飞船。


目前,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轨状态良好,正在按计划完成各项既定工作。神舟二十号飞船将继续留轨开展相关试验。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11月5日神舟二十号飞船因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推迟返回后,任务总指挥部迅速启动预案,工程全线从容应对、科学处置,广大参研参试单位大力协同、攻坚克难,在20天时间里,稳步高效完成风险分析评估、方案论证决策、人员物资调动、乘组换船返回、飞船应急发射等工作,为国际航天领域高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成功范例。


这是11月18日拍摄的逃逸塔转运画面


这次任务成功,充分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刻诠释了中国载人航天“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全面验证了中国空间站任务“发一备一、滚动备份”策略的科学性可靠性,实战考核了工程全线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能力,生动践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延伸阅读


食品、果蔬……打包“坐”进飞船


N央视


神舟二十二号载人飞船以无人状态启程,奔赴空间站,成为在轨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新座驾”。不过,“无人”不等于“空船”,神舟二十二号飞船满载物资,为太空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本着动态调整、科学利用的原则,这次随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上行的物资包含航天食品、航天药品、新鲜果蔬,以及空间站所需的备品备件等。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张建丽介绍,物资主要是生活物资,以食品和果蔬为主,还有少量的服装。神舟二十号和二十一号乘组轮换的时间比较长,可能也消耗了一些原本给二十一号带上去的一些新鲜东西,利用这次机会补充一下。这都是计划内物资,但是有上行机会的时候,也会拿出少量的资源考虑一下个人的需求。


作为新批次首艘飞船,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开展了多项技术改进,实现了功能、性能全面提升。其中,通过仪表系统升级更改,提升了人机交互工业设计水平,提高了航天员乘坐舒适度和操控的便捷性;通过仪表板小型化和返回舱布局优化,大幅提升了载荷下行运输能力,能够更好地支撑空间站运营;通过元器件的更改,提升了飞船研制自主可控能力。不过,这艘升级改进的载人飞船的首次任务,却不是送人,而是送货。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郑伟表示,实际上,此次发射是一个“有人船无人状态”的发射,它并不是一条无人船,还要带三个航天员回来。这次上行的物资和载荷比以往都要多,因为载荷量大,要把这些载荷合理分配在船的各个位置,要保证质心的位置和各种特性在一定范围内,装偏了就不满足,因为载荷有的轻、有的重,要保证这条船的质量特性仍然能够满足发射、逃逸、交会对接的要求,保证上天之后,控制系统的参数不用调,可以按原计划去飞,这个是需要下功夫的。


载人飞船以无人状态发射,为了保证质心的平衡,上行的物资将代替航天员“坐”在三个航空座椅上。具体怎么“坐”?科研人员想了一个简单又实用的办法。郑伟称,上天的载荷原则上要求包都是软的,工作人员再做一个大口袋,放到座椅里面。因为座椅天然就是一个箱体的形状,用航天员束缚带把它捆好,还比较实用。





编辑:周德庆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