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新闻详情

医院“慢诊室”,为老人“细诊疗”

2025-10-24 来源:智慧海都

N北京晚报


一上午四五十号病人,是大部分医院科室的诊疗日常。而在北京海淀医院,老年内科诊室一上午只看20名患者。节奏慢不是因为效率低,而是因为看诊过程不一般。医生的听诊器里,听到的不仅仅是心肺杂音,更是老年患者生活里的“画外音”。

杰清/漫画


细致问诊

节奏慢半拍 只为倾听老人心声


上周二上午9时,北京海淀医院二层老年内科的候诊区域里坐得满满当当。这里没有此起彼伏的叫号催促,候诊的老人们攥着号单,耐心地等着自己的“专属时间”。


“郭大夫,我又来了。我给您带了瓶秋梨膏。您说话多,拿这个泡水喝,可以润嗓子。”70多岁的赵秀楠(化名)一走进诊室,就从包里掏出一个小瓶子放在老年医学科主任郭晓斌的诊案上,复查看诊仿佛是走亲访友。


礼轻情意重,这一小瓶秋梨膏,是老人坐了1个多小时地铁从家里带过来的。赵秀楠家附近有好几个全国知名的大医院,但她就喜欢每个月换乘地铁到海淀医院来,找郭晓斌多“唠叨”一会儿。


“您最近血压怎么样?”“睡得好吗?”“腰腿还疼吗?”郭晓斌细细询问了老人的近况,并给她测量了血压、血糖。“状态不错,药暂时不用调。”得到医生的“高分评价”,赵秀楠眉开眼笑。


一年多前,初次来到郭晓斌诊室时的赵秀楠可不是这个状态。她是一名独居老人,患高血压、高血脂等慢病多年,但性格要强的她,总是能忍则忍,就怕给儿女添麻烦。去年,她时常感到周身疼痛、心慌烦闷、夜不能寐。作息状态的异常,导致了血压的波动,加重了头晕等症状。眼见着情况陷入了恶性循环,老人自己到家附近的一家大医院进行了多项检查,检查做了,药吃了,可总觉得还是不得劲。


最终,她在朋友的推荐下到海淀医院“碰运气”。郭晓斌查看了她的各项检查指标,耐心地端详、观察她的体态和步态后,询问:“您最近走路、拿东西,动作还顺溜吗?”“让您看出来了?我最近感觉身体变‘笨’了,起身、转弯都没法一气呵成。”老人把动作不协调的原因归结为“老了都这样”,一直没当回事,去医院看病时也没有提过这些。“那您的个儿跟年轻时比,‘缩水’得厉害吗?”医生幽默地提问,让老人忍俊不禁。“我都老得‘抽抽’了,过去1.65米,现在1.6米都没有了。”


聊到这儿,郭晓斌心里基本有答案了。“我建议您做个骨密度检测,筛查一下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的问题。”赵秀楠感到疑惑:骨密度检测能查出我疼痛、头晕、血压高的原因吗?


郭晓斌耐心解释,骨质疏松早期不易察觉,但腰背疼痛、身高缩水、关节不灵活都是可能表现出的症状。而心慌烦闷、睡眠受影响、血压波动等,则都是疼痛带来的“蝴蝶效应”。


果不其然,经检查,老人患有骨质疏松。经过药物治疗,各种相关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从那以后,赵秀楠就成了郭晓斌的“铁粉”,每个月都要到海淀医院来“让郭主任看看”。


双重“诊疗”

医生当管家 多个维度考量患者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往往一半在身体,一半在生活。”郭晓斌说,合格的老年内科医生就要当面面俱到的“健康管家”,需要从药物作用、心理状态、社会生活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患者,找到化验单上看不到的诱发病因。


“吃什么药都不好使,头晕得我都起不来床。”年过八旬的许云(化名)血压波动有一段时间了,去过好几家医院,调了好多次药,但症状始终没有缓解。“最近生活上有什么变化吗?没遇上什么事儿吧?”面对医生亲切的提问,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老伴儿突发脑梗,入院抢救,出院后留下了较为严重的后遗症,行动不便、认知也不清楚了。“过去,他是家里的‘主心骨’。一块儿过了几十年,我没操过什么心,连银行都没去过。”


老人说着说着开始抹眼泪。老伴儿卧病以来,虽然请了保姆在家照护,但突然间大事小情都要她自己操心、做主,采买、办事都很吃力,她感到十分无助。


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老伴儿认知方面的病情加重了,不仅脾气越来越大,夜里时常整宿折腾着不睡觉。这也让许云越来越焦虑,“总担心他自己下床摔着,夜里要时时起床照顾。”她也出现了失眠的情况。“您的血压降不下来,跟失眠和焦虑都有关系。”随着对话的深入,郭晓斌发现了许云血压波动的症结在于老伴儿,建议他俩一起来看诊。


经过对症的药物调整,许云老伴儿认知方面的病情得到了好转。郭晓斌还指导照护的保姆为老人家里进行“适老化改造”,调整家具摆位、安装防跌倒把手。许云也睡上了踏实觉。


老两口没有儿女,为了让许云出来进去有个帮衬,郭晓斌特意给老人居住的社区居委会打电话,向工作人员详细地说明了老人家里的情况,希望社区能够一起关注和帮助老两口。


经过药物和生活上的双重“诊疗”,许云顽固的高血压终于降了下来。这两天,她如期来到郭晓斌诊室复查时,不仅血压稳定,气色看上去也不错。“前两天,社区的工作人员还专门带着小礼物到家里来看我们,我心里可受用了。”医院、社区联手努力,抚平了老人“孤军奋战”的不安,踏实的笑容重现在她的脸上。


团队会诊

“五师”下临床 一起解决复杂病症


“一体多病”,让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成了抽丝剥茧的精细活儿。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顶事。为了给老年患者提供综合的、个性化的服务,海淀医院老年内科集结康复师、药师、中医师、营养师、心理医师“五师梦之队”,一站式解决老年人慢病管理难题。


80多岁的张先生以一种很“奇特”的姿态,出现在郭晓斌的面前。老人的下颌紧紧抵住脖子,在女儿的陪伴下,垂着头走进诊室。老人的女儿帮着陈述病情,父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陈旧性脑梗等多种慢性疾病。虽然多年来慢病缠身,但张先生始终坚持规律服药,各项指标控制得都不错。而最近出现的“新状况”,给老人的生活、社交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他的脖子疼痛、无力,已经发展到抬不起头来了。


张先生年轻时风度翩翩,老了以后也很注意形象。“抬不起头”以后,他就闭门不出了。亲朋好友的聚会都推了,坚持了几十年饭后散步的习惯也中断了,他觉得“让同事朋友们看见,怪不好意思的”。后来,头低得太厉害,他连吃饭都成了难事,“得拿个毛巾卷垫着下巴才能‘塞’进去东西。”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老先生“抬不起头”了呢?家人带着他看了许多医院,查了许多指标,“哪儿都没查出问题来”。


“您现在吃着几种药呢?”考虑到老人“多病缠身”,郭晓斌敏锐地察觉到,问题可能出在药上。活血化瘀的、治冠心病的、治高血压的……张先生掰着手指头把自己的用药数了一遍——他每天得吃多达12种药物。


张先生的情况在临床上不常见,属于疑难病例,郭晓斌立刻组织“五师”团队进行会诊。拉出张先生用药的单子,各专业的专家共同讨论,一起寻找问题。


“这种药可能会导致肌张力的异常。患者的问题,有可能出在这里。”药剂科专家杨丽发现,他服用了一种调节神经的药物,可能存在肌肉疼痛、肌无力的副作用。“虽然在临床上比较罕见,但我们确实接触过这类病例。”康复科专家王文婷以自己曾治疗过的案例进行佐证。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先生“抬不起头”的根源找到了。张先生日常服用的药物中,还存在着重复、过量、药物互相作用等不合理用药的情况。经多学科专家的讨论,诊疗团队决定将老人的12种药物减为8种,并对服用剂量进行合理调整。同时,“五师”团队建议老人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进行康复。


调药后不到两周,老人低垂的头颈就恢复了正常,能够抬起头了。复查时,张先生激动地说:“郭主任,这次我终于能看到您的脸了!”


□海都锐评

让“慢诊室”成为健康福建的温暖注脚


北京海淀医院运用独特的“慢诊室”,悄然改变老年医疗的服务模式——医生用充足时间倾听患者,从身体到心理,从药物到生活,进行全方位健康管理。这种“慢”中见精、“慢”中见情的医疗服务,对推进健康福建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福建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老年人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大医院门诊人满为患,医生问诊时间有限,老年患者复杂的健康问题往往难以得到彻底解决,部分慢病患者陷入“检查做遍、药效甚微”的困境。


海淀医院“慢诊室”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老年诊疗逻辑。它不是效率降低,而是将服务维度从“疾病治疗”延伸至“生活照护”,契合了福建健全老年医疗服务网络的要求。目前编制“十五五”卫生健康规划之际,福建推广“慢诊室”正当其时。可依托现有老年医学科升级改造,明确“少而精”的接诊标准;借鉴“五师会诊”模式,整合药师、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源,破解多重用药、心理障碍等老年常见难题;联动社区完善适老化改造与照护支持,构建“医院—社区”协同网络。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福建作为数字医疗走在前列的省份,完全可以依托现有的数字医疗平台,为“慢诊室”注入智慧元素。比如建立老年健康电子档案,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利用智能设备监测老年患者日常健康数据;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让基层老人享受到多学科专家服务。这样既保证了问诊的“慢”和“细”,又体现了福建特色。


期待不久的将来,“慢诊室”能在八闽大地开花结果,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有温度、有深度的医疗服务,使“健康福建”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温暖。(一醉)



编辑:郭寿权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