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 央视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专业“洗牌”,两年撤销专业点8200余个
《方案》提出,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缩短调整周期,加强研究生、本科、高职三类学科专业目录协同联动;差异化推进基础类、应用类、战略类学科专业布局建设。
同时,《方案》明确,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快速布局一批学科专业点;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实施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行动,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实施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
据统计,两年来,教育部共引导高校新增本科专业点3715个,撤销和停招专业点6638个,高职新增专业点1.2万个,撤销专业点8200余个,已超常布局低空经济、增设智能视听工程等一批战略急需学科专业,鼓励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揭榜挂帅”,十八省份近百所高校积极探索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科专业调整力度不断加大。
简单来说,就是一些传统学科专业可能跟不上时代了,而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行业又急缺人才,因此需要给大学的专业来一次“洗牌”,让学生们的所学更符合社会所需。
急需学科专业,实行超常布局机制
为快速响应国家战略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启动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机制,打破传统三年一轮的学位授权审核限制,支持一批高校“先行先试”。
比如,在低空经济领域,目前已支持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目录外一级学科,支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设置相应的二级学科,实现“今年布点、今年招生”,以最快速度填补人才缺口。
此外,根据教育部更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共增设“国际邮轮管理”“健康与医疗保障”“智能视听工程”等29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科专业。面向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启动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新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区域国别等一批新兴学科专业等。
在学科专业调整带动下,高校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直面新领域的“硬骨头”。
“新学科不是对原有航空学科的‘复制粘贴’,低空领域的航空器、飞行环境、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以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闫晓军介绍,“我们发挥航空航天、信息通信、管理等学科专业集群优势,牵头起草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指南,率先构建本博贯通的学科专业。”
上线“人才天气预报”,数据驱动人才培养
着眼未来,学科专业建设如何深入推进?
“以超常规人才培养为‘起手式’,下好学科布局‘先手棋’,打好产教融合‘组合拳’……”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解得生动。
设置新的学科专业,质量摆在第一位置。
“学科专业不能凭空产生,一定要真正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具备成熟的学科基础条件、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作支撑。”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栾宗涛介绍。
为破解人才供需矛盾,教育部牵头建设的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它就像一个人才市场的“天气预报”系统,整合多方数据,推动人才培养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驱动”。
教育部研究生司副司长栾宗涛介绍,教育部指导各地积极开展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分析,尽快发布本地区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和学科专业预警清单。
□相关阅读
数据透视高校新增专业新趋势
N央视
又是一年开学季,我们从十年间数万条和高校专业相关的数据中,发现了高校新增专业的新趋势。
专业设置紧跟时代步伐
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小语种专业开始迅速扩容;2017年,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成为增长引擎,智能科学与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在校园密集落地。
而到今年,近800所大学新增设了1800多个专业点,新增的四个交叉工程门类下的专业,几乎都瞄准了科技最前沿。
冰雪经济、宠物经济等催生新专业
一些新兴社会现象也被快速吸收到专业设置中。冰雪经济火了,就出现了“冰雪舞蹈表演”;宠物经济兴起,“伴侣动物”专业也应运而生。热词变成课表,课表变成产业,这正是大学与现实共振的节奏。
工科“老专业”再次热起来
数据还显示,一个趋势正在重新变得清晰,那就是传统工科又“热”了起来。电气、自动化、机械这些听上去“很老”的专业,因为新能源转型、先进制造,再次站上了热门舞台。
而与此同时,跨界复合型专业也在不断升温:教育叠加人工智能,艺术叠加科技……这些专业培养的是真正能适应未来变局的“多面手”。
专业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我们把数据进一步拉开,去观察全国不同城市的专业新增趋势,结合地方政策和工商数据做了比对,发现年轻人的选择正在和城市、产业、国家的发展方向同频共振。
京津冀新增的大量数字经济与大数据专业,与北京8万多家数字经济企业形成互相呼应;安徽锚定汽车产业为首位产业,全省5所高校新增智能车辆工程,正好补上产业链的拼图;湖北新增智能建造专业全国最多,直接对接城市建设的新需求。
高校专业的发展已经和一座城市、一条产业链、一个国家的方向紧紧咬合。
编辑:周德庆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