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一开门灯光亮起、窗帘自动打开,离家自动关闭灯光和部分电器,空调、新风等系统可根据温湿度传感器自行调节……商家口中的“全屋智能”让人期望着享受智能化的生活。然而,不少消费者住进“新家”却发现并没那么方便。传感器灵敏屡屡半夜惊魂,操控系统不兼容无法联动……那么,全屋智能,到底是便利还是添堵?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使用:半夜亮灯挺吓人,没叫突然冒出“我在”
由于喜欢尝鲜科技新产品,何先生在新家装修时特地进行了全屋智能化设计。“智能化主要覆盖灯光、窗帘、空调、新风、厕所温湿度调节等,既能够通过传感器自动开启,也可以用语音、智能面板、手机等方式实现控制。”他介绍,大约120平方米的房子,全屋设计、设备购置、安装调试等一共花了两万多元。
今年年初,何先生住进新家,结果发现畅想中的智能生活并没到来。“传感器误触发情况时有发生,我们也花钱请工程师上门调试过一次,却没能解决问题。”他对记者说,比如有人经过走廊,卫生间的灯突然就亮了。阳台区域更麻烦,因为住在一楼,外面一有点风吹草动,屋子里就会感应亮灯,“特别是晚上,有时候连流浪猫路过,阳台灯都会亮起来,大半夜的,还挺吓人。”何先生说。
除了传感器误触导致的开灯问题,“鸡同鸭讲”的语音交互也让何先生感到有些滑稽。“有时呼叫智能管家,得反复叫好几遍才响应;可不叫它的时候,有时却突然冒出一句‘我在’。”他抱怨道,有时候用语音提示智能管家执行一些操作,它却说“没听懂”,还不得不用标准普通话放慢再说一遍,“整个过程感觉挺别扭的,现在我和家人都不怎么用语音控制了。”
从美好畅想到现实槽点,何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张女士去年重新装修老房子,也给家里进行了全屋智能设计。一番体验下来,她觉得有些智能化功能被商家吹得天花乱坠,真用起来却有些鸡肋。
调查:修个灯带花了2500元 同户型报价相差一倍
除了用途徒有其表之外,更让一些消费者诟病的,是智能化设备一旦出现故障,维修起来更麻烦。
李女士几年前购置了一套别墅,考虑到面积大、楼层多,装修时便听从设计师的建议,进行了全屋智能化设计,仅购买和安装智能设备就花费了约10万元。使用两年来,家里多次出现智能灯带、传感器等设备故障问题。“传感器类设备,每次上门更换少则五六百元,多则上千元。智能灯带、灯筒等产品更贵,有一次维修灯带花了2500元。”高昂的维修费用让她直呼“修不起”。
价格贵不说,智能化设备的维修难度也较大。“以前家里一些设备坏了,就近找维修师傅很快就能上门,可这些智能化设备一般师傅修不了,只能请品牌方的维修人员修理。”“之前家里有个智能灯坏了,由于是旧型号,等了两周才换上,我们就这样黑着灯生活了两周。”她说。
李女士的经历还不算最糟心的。汪女士在2017年安装了全屋智能化系统,然而,没过几年,厂商倒闭了。由于系统暂停服务,设备损坏后也无处维修,汪女士家大部分的智能化设备只能改为手动操作。
记者调查发现,无论线下还是线上,提供全屋智能服务商家的报价差异较大,服务水平也缺乏标准。
以100平方米住宅进行“全屋智能”装修为需求,记者咨询了几个商家。同样的户型,按照全屋整体灯光、窗帘、空调、浴室温湿度调节等智能控制设计,有的商家给出的报价为两万元,有的商家则只要8000元,差出1倍多。
问题:无法联动 需再下载5个单独APP
全屋智能距离消费者的智能生活想象还有多远?记者采访中发现,若想真正实现全屋智能,有待不同品牌设备之间打破壁垒,实现智能化设备统一控制。
消费者小春笑称自己家是“后天的”全屋智能,“因为装修的时候还没有全屋智能的概念,所以很多智能设备是近几年添置的。”实际使用中,由于不同品牌设备并不兼容,他不得不下载了四五个不同的APP。“控制摄像头、扫地机器人、灯光等都要用不同的APP,感觉挺麻烦的。”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请某品牌商家设计了一套全屋智能方案。根据这套方案,全屋智能系统可以实现全屋灯光、窗帘、空调的远程控制,但如果选择其他品牌的智能门锁、扫地机器人、宠物喂食器、智能电视、智能冰箱,将无法接入系统。换句话说,如果要对这些设备进行远程控制,记者还需要在全屋控制系统外,再多下载5个单独的APP。
观点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提出,随着技术快速进步,家居行业从最初的智能家居单品,到实现智能化场景联动,逐步演变为全屋智能家居。可是,全屋智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类型的智能家居设备之间协议不互通问题,导致用户体验割裂,增加了用户使用成本。
律师:智能设备出厂前须严格隐私保护检测
随着AI发展和人机互动的需求,如今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安装了摄像头。市场上尤其是一些网络平台上,合法合规的智能设备混杂着非法窃听窃照设备。北京市广衡律师事务所主任赵三平表示,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虽然有明确的隐私权保护及个人信息保护条款,但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法律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例如,智能家电、家居、穿戴设备的隐私保护标准尚未统一,存在仅仅有法律规定,却缺乏具体的制造、安装细则问题。“就像智能家居并不是说不能安装摄像头,但是摄像头该安在什么位置、怎么安装以及如何兼顾隐私保护,都需要明确统一的标准。”
赵三平建议,应当推动建立行业安全认证制度,在促进人工智能产品创新发展的同时,保障安全底线,探索二者之间合理的边界。具体来说,应设定统一标准,要求智能设备在出厂前必须通过严格的隐私保护检测,并附带详细的条款说明书,明确告知消费者产品的功能、隐私保护措施等相关信息。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行业的行政监管。
北京市国振律师事务所律师何树利告诉记者,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建议消费者不要购买使用这类非法产品。消费者首先可以查看产品的资质和认证,正规电子产品通常有相关的生产许可证、质量认证等资质文件。其次,关注产品功能和特性,比如产品摄录功能开启时是否有明显的提示,是否具有微型化、不易被察觉的特点,是否带有微型摄像头、针孔摄像头等。
观点:“全屋智能”还要越过这些门槛
近几年,“全屋智能”的概念逐渐在家装领域流行开来。数据显示,智能产品已经成为我国消费市场上的一大热点,每年都呈增长之势。
快速发展的智能家居,涵盖家电、娱乐、安防、家庭能源管理等细分方向。从单个设备智能、多设备联动的协同智能,到设备智能感知、自主操作的决策智能,再到跨平台的高度主动智能,自动控制、物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家居设备不断融合,为把人从家庭管理中逐步解放出来提供了解决方案。
然而,真正迈向“全屋智能”时代,仍要越过一系列技术门槛。比如,“全屋智能”要求智能家居中的所有产品运行在统一的平台上,遵循统一的标准。这就意味着要在进一步升级改善智能化单品的基础上,实现跨产品、跨品类的互动。对已经进入这一领域的厂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来说,如何携手打造更大的平台,克服产品兼容性差、难以相互连接等问题,事关长远发展。此外,智能产品还要妥善解决消费者信任问题,比如消费者担心的隐私泄露、安全及系统稳定性等。处理好机器之间、人机之间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症结,才能加速智能家居产业的健康发展,让智能化更好服务人们的美好生活。
来源:北京晚报、人民日报
编辑: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