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新闻详情

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收获大丰收

2025-11-13 来源:智慧海都

N据新华社电


从2025年7月“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自上海出发,到10月底“探索三号”从北极回到海南三亚,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顺利完成。这次由四船共同实施的北极科考,是我国上世纪末开启北极科考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考察重点和成果如何?北冰洋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记者随船进行了采访。


四船连发

北极科考能力跃升


7月6日,“雪龙2”号搭载100名队员从上海出发,航向北极。随后,“深海一号”、“极地”号和“探索三号”载着近200名队员北上。


执行本次科考任务的4艘船,均为我国新造的先进科考船:“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艏艉均可破冰作业的极地科考船,能在1.5米厚的冰层中破冰前行;“深海一号”是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母船,配有实验室和无人缆控潜水器作业系统;“极地”号能破1米厚的当年冰,可同步完成多学科综合科考任务;“探索三号”是全球首艘具有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作业母船,搭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可实现全海深、全海域载人深潜。


“本次考察由四船共同实施,体现了我国极地考察能力的跃升。”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林龙山说,全球气候变暖在北极地区呈现“放大效应”,北极的自然状况及其变化对我国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我国农业、林业、渔业、航运等。


“蛟龙”号勇闯冰区,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在北极海域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蛟龙’号在极地冰区下潜,验证锂电池、视像系统、捷联惯导等国产化设备在极区复杂环境中的下潜作业能力,提升了潜水器在极区作业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说。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黄晓霞表示,首次到达北冰洋高纬度地区的“奋斗者”号及其母船“探索三号”,开创了在北极密集冰区“船潜协同”的移动式冰潜新模式,在海冰不断漂移的恶劣环境中实现了精准导引、安全上浮,大大增加了极区载人潜水器海底作业的时间和范围,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


“奋斗者”号与“蛟龙”号在北冰洋实现水下联合作业,完成了双潜器定位搜索、标志物互换、水下运动拍摄,创新了我国双潜器冰下海底协同作业模式。


冰雪之下

北冰洋生机勃勃


北冰洋人迹罕至,有的洋面常年冰雪覆盖,很容易让人以为这里是一个荒芜的世界。


7月21日,“雪龙2”号开展大洋作业。随后,“蛟龙”号和“奋斗者”号相继到来。本次北极科考除了开展底栖和中层生物拖网等传统调查方式之外,载人潜水器首次搭载科学家潜入海底调查,同时使用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和Lander(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等设备开展底栖生物的可视化调查。


“‘蛟龙’号、ROV共下潜10余次,拍摄了大量珍贵的深海生物影像,‘蛟龙’号带回了海蛇尾、海葵、海鞘、海蜘蛛等高完整度的生物样品。”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梦娜说。


驾驶“蛟龙”号下潜作业的潜航员傅文韬、齐海滨和赵晟娅表示,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比,“蛟龙”号所见的北冰洋调查海域生境独特,普遍呈现底栖生物密度大、个体小、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特点。


“奋斗者”号40多次下潜作业,在海冰覆盖率大于80%的中央海盆进行国际上首次加克洋中脊的载人深潜科考,拍摄了多种生物及其环境的影像,采集了珍贵的生物样品。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坤说,经初步整理,“雪龙2”号开展的底拖作业获得5000多个底栖生物样品,涵盖棘皮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和苔藓动物6个门类。


本次北极科考首次按水深梯度在陆架—陆坡—深海剖面上布放Lander。获取的影像资料显示,生物群落结构随水深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陆架和陆坡区以泥海星、伞状海鳃等占优,深海盆地则出现了巨型海参——透明科尔加海参的高密度带。


先进装备助力

新发现令人惊喜


“蛟龙”号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以及AUV(水下自主航行器)、ROV、Lander等先进装备参与,极大地提升了考察数据的时空尺度,为深入研究前沿科学问题和更多新的发现提供保障。


在开展北冰洋“冰边缘区”多学科调查时,本次考察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Lander,结合多种取样作业和鸟类、哺乳动物观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


刘坤表示,本次考察踩准了海冰初融这一关键窗口期:冰藻和有机颗粒开始迅速下沉,考察队同步开展底拖网与箱式取样器获取样品,把海冰融化“过程”与底栖生物“样品”时间配对,由此识别“哪些底栖动物在吃”和“吃了多少”,从而有效评估北极海冰消退背景下底栖食物网的变化。


首次来到北极冰区的“蛟龙”号和“奋斗者”号,拍摄深海影像资料,采集珍贵的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精细调查,有效提升了对北极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等方面的科学认知。”许学伟说,经初步研究发现,北极部分海域底栖生物密度、生物多样性、个体体型在几十公里至上百公里空间范围内呈显著差异,为揭示极地深海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评估气候变化对深海底层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奋斗者”号载着科学家下潜到最深达5277米的北冰洋海底。黄晓霞表示,“奋斗者”号采集的水体、沉积物、岩石、生物样品和获取的观测数据,将为深入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北极超慢速扩张背景下加克洋中脊海底地质过程、极区生命演化和适应机制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编辑:郭寿权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