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新闻详情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文艺展演上,当机器人敲响南越青铜句鑃:多元文化跨越古今再交汇

2025-11-11 来源:智慧海都

N新华 南方日报 羊城晚报


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在“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下,开幕式的魅力尽数呈现。


十五运会开幕式总撰稿乔卫介绍,这场兼具国际水准、中国精神、岭南风情与湾区气韵的视听盛宴,精心选取粤港澳三地脍炙人口的文化符号:“开幕式每个细节都承载着大湾区共同的情感记忆,还有新时代中国人共同的愿景和梦想。”


“中华战舞”跃动了岭南大地的雄风,“铜句鑃”敲响了千年文明的回音,悠扬粤韵唱出了血脉相连的乡情……随着巨型的“木棉花”艺术装置冉冉升空,粤港澳大湾区也以昂扬之姿,向世界展现深厚的文化自信与蓬勃的青春活力。


古今对话:机器人敲响汉代乐器


11月9日20时48分许,广东奥体中心灯光渐暗,全场寂静。观众静静等待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文艺展演的启幕。


一束光缓缓亮起,照亮体育场座席上的交响乐团演奏台。此刻,钟声响起,岭南名曲《彩云追月》旋律在寂静的体育场内回响,清冽辽远,余韵悠长。


奏响文艺展演第一串音符的,是三台工业人形机器人。它们站在交响乐团最后一排,双手持锤,敲击着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乐器——青铜句鑃。


句鑃是一种乐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主要流行于吴越地区(今江浙一带)。它形如大铃,演奏时柄部固定在底座上,口部朝上,用槌敲击。


开幕式总导演郎昆回忆道,主创团队在位于广州越秀的南越王博物院采风时,“意外”发现了这件乐器。


“这件青铜句鑃在1983年出土于西汉南越国时期的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墓葬,一套八件,保存非常完整。”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王维一介绍,这也是全国在汉代考古遗迹中发现的唯一成套的句鑃。


在南越国时期的南粤大地见到这件乐器,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多元文明已在岭南大地上交融。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想要把这声音在开幕式上展现,并不容易。


经过国家文物部门的层层审批,“我们终于把青铜句鑃‘请’了出来”,允许对它的声音采样。在多位专家的监督和见证下,秉持着对古人礼制的虔诚之心,开幕式音乐总设计舒楠手握特定的锤子,跪着敲响了它。“敲的时候我手都在颤抖,也不敢使劲,哪怕敲下来一点屑都是特别不敬的。”


专业录音师在场收录了所有声音,经过后期处理,形成了开幕式上扣人心弦的乐声。


句鑃奏响的《彩云追月》,也是本届全运会颁奖音乐的主要元素。郎昆称它是“广东音乐精品中的精品”,舒楠也赞美它“表现着岭南甚至中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的追求”。


出土于岭南的乐器,在两千多年后演奏出了岭南音乐。而演奏者,是诞生在岭南的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开幕式特效总设计王力介绍,不久的将来,大湾区的工厂里将会出现它们的身影。


文脉传承:科技燃动岭南非遗“精气神”


开幕式当晚,以《湾区潮涌》为主题的暖场表演帷幕刚刚拉开,南狮、粤剧、潮剧、汉剧、二十四节令鼓轮番登场,以“潮起”“声漾”“雄风”“筑梦”四大篇章,为全国观众呈现绘声绘色的“非遗嘉年华”。


这些粤港澳世代传承的非遗项目,都在生动演绎大湾区人的“精气神”。这次是黄阁麒麟舞全国性体育盛会“首秀”。“粤港澳三地都有舞麒麟的深厚传统,承载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盼。”黄阁麒麟舞演员麦晓峰说。咏春节目总教练唐帅介绍,凭借“以巧胜力”的生活智慧,咏春在岭南民间广泛传播,成为大湾区同根同源、情感相连的重要纽带。


岭南非遗脍炙人口。然而,如何让“老面孔”演出“新花样”是主创团队面对的首要挑战。


水,是大湾区最灵动的语言,串联起三地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未来想象。“我们以‘水’为脉,将武术、粤剧、南狮、英歌元素等融合在一起。”十五运会开幕式艺术总监陈维亚介绍。


以“水”为脉,将武术、粤剧、南狮、英歌元素等融合在一起


随着《沧海一声笑》音乐响起,武术演员谢苗凌空腾跃,以咏春“八斩刀法”的舞姿技惊四座。硕大的芭蕉叶在空中舒展,呈现出一派南国水乡“雨打芭蕉”的意境。一众武者在水舞台上“高手过招”,岭南武意在翻腾的浪花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南国水乡“雨打芭蕉”的意境


“这一刻,我们也许不是舞台上飞檐走壁的‘侠客’,但我们心中都有共同的‘武侠梦’。”乔卫透露,武术表演化用了香港著名词作家黄霑、小说家金庸笔下的文学意境,“这不仅是岭南儿女开拓进取的精神体现,也是我们中国人心中共有的侠客情怀”。


醒狮在AIGC里“蹦迪”,英歌锣鼓“撞”上全息投影,龙舟竞渡通过AR技术“划”进观众席……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也让舞台上的岭南非遗变得越来越“年轻”。


在第二篇章“同心同缘”的尾声,全息投影营造出9条“龙舟”乘风破浪、奋勇向前的造型。激情起舞的英歌队员也“变身”龙舟队形,以势如破竹的舞姿绘就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磅礴画卷。


除了场面宏大的非遗展演,从引导员极具岭南风韵的广绣服装,到彰显雅和之美的团扇造型引导牌,开幕式的一针一线都做足了岭南文化的“绣花功夫”。


时代风采:大湾区美学“点亮”诗意浪漫


“明月长夜瑞气生,漫天醉妙韵……”节目《粤韵流芳》中,粤曲《彩云追月》的旋律悠悠传来,多座巨型灯笼戏台在水中冉冉升起。来自粤港澳的曾小敏、汪明荃、麦晓柔老中青三代粤剧名家新秀歌声彼此交融,唱出独属于岭南人的诗意浪漫。


“《彩云追月》由粤港澳粤剧名家和新秀合唱,也展现出三地血脉相连、文化同源的温暖力量。”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广东粤剧院艺术总监曾小敏分享道。


美轮美奂的粤曲表演舞台,也以“步移景换、戏在画中”的绝美意境,为现场观众留下过目难忘的印象。十五运会开幕式道具艺术指导、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介绍,舞台以“一花、一工艺、一戏韵”为叙事脉络,选取木棉、紫荆、莲花等岭南四时花卉,与广彩、粤绣、广珐琅、嵌瓷等岭南传统工艺巧妙结合,“让每一盏灯笼都成为大湾区文化的浓缩象征,使整个戏台装置化为凝聚文化认同、展现文化自信的流动艺术载体”。


艺术装置的创意背后,蕴藏着岭南智慧的深邃启迪。齐喆表示,明代岭南大儒陈白沙先生“以自然为宗”的思想,提倡重自然、重本心,为开幕式艺术创作奠定了美学基调。


全运盛会绽放“花城”广州,水舞台上也演绎着“百花齐放”的精彩。十五运会开幕式服装总设计阳东霖介绍,全运会开幕式共有4000余套服饰,其中以花为元素的服饰就多达2000多套。


传承岭南画派“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精神,当代岭南名家也为开幕式留下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


随着刘德华《中国人》热血唱响,15朵硕大的“木棉花”气球迎风摇曳,将开幕式现场的热烈气氛推向高潮。与《咏春踏浪》展现的芭蕉一样,木棉的原型同样来自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的手笔。


从十五运会吉祥物设计到场馆空间改造,开幕式现场“广美印记”随处可见。身为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开幕式艺术顾问,在林蓝看来,这既是对“广美设计”整体水平的集中检阅,更将成为推动“大湾区美学”传播的契机。


滴水成涓,奔流入海。当十五运会开幕式主题歌《天海一心》的歌声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唱响,流水般舒缓灵动的旋律,将“天涯若比邻”的相聚之美娓娓道来。粤港澳大湾区“相知和鸣”的融合故事也在歌声中翻开新的篇章。






编辑:周德庆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