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新闻详情

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AI+创作者经济论坛”在成都召开

2025-04-01 来源:智慧海都

3月28日,由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传数字人研究院主办,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全国高校影视学会数字艺术与动画专委会协办,元力趋势网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AI+创作者经济论坛”于成都召开。作为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重点分论坛,来自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版权协会、央博、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快手、360集团、中国版权链、天娱数科、中科趋势、军工宏图等机构及企业代表,央视网、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中新社、中国传媒大学、成都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传媒与高校机构的嘉宾共同参加了线下会场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知名主持人罗旭担任全场主持。


本次论坛以“创作新动能,视听新表达”为主题,重点围绕AI技术如何重构创作流程、创作者经济如何构建新生态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探索智能技术驱动下的视听创作新范式与产业增长新路径。论坛上,首个全国性AI数字资产平台“央艺数”启动建设、首届“24小时AI超创邀请赛”成果展示、2025《中国数字人影响力指数报告》发布,集中展示了AI技术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创新应用及方向,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副司长杨铮、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王晖、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戴炜为论坛致辞。


杨铮指出,面对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创作者经济、重塑网络视听生态这一机遇,我们需从技术、监管、人才三方面发力:以AI技术为基,鼓励研发创作工具、建设资源库、探索新版权机制;以创新监管护航,借相关标识办法契机,制定AI伦理规范;以人才培养为本,培育AI+艺术跨界人才,共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王晖认为,AI与创作者经济的融合,是一场关乎想象力与生产力的革命,希望达成三项共识:一、技术为基,内容为王。AI是工具,而非替代,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在于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二、开放共享,生态共赢,唯有打破数据与资源壁垒,才能实现创作者经济的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三、向善而行,行稳致远,在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同时,必须坚守科技伦理,守护创作生态的纯净与健康。


戴炜讲到,在信息技术的迅猛浪潮中,AI已成为网络视听发展的关键驱动力。AI技术降低创作门槛的同时,还让创意不受技术局限,众多创作者得以释放潜能,同时通过个性化推荐精准触达目标受众,以数字人等新颖内容形式开拓变现渠道,推动创作者经济多元化发展,开启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时代。


AI革新

开启技术赋能新纪元


主旨演讲环节,四位演讲嘉宾围绕AI技术赋能视听行业及创作者展开。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沈浩表示:踏入2025年AIGC引领的未来媒体时代,数字人尤其是具身智能数字人成为行业焦点。在AI技术驱动下,类人机器人加速进化,借由大语言模型获得具身智能与协作能力。大语言模型朝着多模态方向拓展,以语言为核心的AI Agent持续迭代升级,自主性智能体Agentic AI正逐步成为数字人的高阶形态。展望未来,数字人有望拥有强大的“智能大脑”。然而,人类与具备自主意识的数字人如何和谐共生,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挑战。


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副总裁、总编辑周晓鹏认为,人工智能经历了70年发展历程。自2010年深度学习起,在移动互联网数据呈爆发式增长以及算力不断提升的双重驱动下,借助ChatGPT掀起了新浪潮。从实验室走入人们日常场景,如今已重塑了写作、工作、学习、就医等流程。当下,人们应培养“AI感”,理解其应用需求,认知其特性边界,从而有效运用。


快手副总编辑倪超在分享中表示,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AI产业蓬勃兴起,触发了从内容创作、用户交互,再到传统产业模式的深度革新。AI技术已成为丰富视听内容生态的关键驱动力。大众借此尽情发挥创意,各类新奇内容不断涌现,让视听生态愈发繁荣。在商业领域,它也成为价值转化的新动能,推动广告营销、电商等行业加速智能化升级。AIGC必将深度赋能产业变革,助力构建数字时代的内容新生态。


央视网副总经理、央博董事长魏驱虎分享了央博积极响应文化强国战略举措,目前央博借数字技术深度探索文化数字化路径,从复原文明起源场景,到“何以文明”全球巡展,构建起数字时代集体记忆。他表示,我们正见证由AI驱动的文化觉醒,千年文明借数字技术重焕生机。数字文艺复兴并非偶然,而是人文演进与技术发展的必然碰撞,是用数字重新定义文化存在。


赋能创作者经济

AI数字资产平台“央艺数”启动


为推动AI时代的创作者经济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联合中科趋势(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宣布首个全国性AI数字资产平台“央艺数”启动建设,由央博董事长魏驱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智能设计专家吕欣,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戴炜,中国版权链总经理、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刘政操,央博副总经理张婧,中科趋势CEO张丽锦共同发布。


据悉,“央艺数”作为首个全国性AI数字艺术资产运营平台,旨在服务AIGC创作时代的数字艺术家及数字艺术作品,探索新型数字艺术资产的创作、确权、展示、运营,致力于推动全球范围内数字艺术资产的共享和共创运营,打造AI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的下一代价值枢纽。平台将4月份启动邀请国内外头部的数字艺术家、AI创作者、数字IP资源入驻。


央博董事长魏驱虎表示:“央艺数的诞生是央博在AI数字艺术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数字技术的力量,为数字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和发展的平台,同时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我们相信,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将开启一个全新的创作时代。”



荣誉颁奖

首届24小时AI超创邀请赛成果展示


“24小时AI超创邀请赛”是论坛的特设赛事,由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交流协会联合发起,元力趋势网协办,赛事以“星辰跃迁·创见未来——凌火星域2079”为核心命题,集结筛选出了全国15支顶尖AI超创团队,在24小时内完成从命题发布、极限创作到作品提交的全流程挑战,展现AI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行业新范式。


赛事评审团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费俊、爱奇艺创始人龚宇、知名导演陆川、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吕欣、快手副总编辑倪超、央视网副总经理魏驱虎、国家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军工宏图总经理王晓宁、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秘书长周结、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副总裁、总编辑周晓鹏九位跨界专家组成,评审团重点从科技想象力、叙事结构、视觉表现力、人文共鸣、声乐张力、航天专业性、传播力这七大维度综合评分。作为赛事召集人,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秘书长周结为选手颁奖,也对比赛给予了高度评价:“网络视听产业的底层逻辑正从人力密集型转向智能密集型,AI将成为内容生产的新基建。”



圆桌热议

AI创作与智能体成焦点


本次论坛围绕Deepseek等AI技术在视听领域的内容创作、多模态应用设置了“AI智能体爆发:行业破局者还是设局者”“AI创作是否削弱人的核心价值”两个方向展开探讨,吕欣教授及知名青年导演主持了论坛。


针对内容创作中AI技术与人的关系,中版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政操表示:“技术本身是中立的,AI只是一种工具,不会削弱人的核心价值,反而能提升创作效率、弥补人类知识和创意缺陷。在不同技术发展阶段,AI对各行业影响不同,但总体而言,各行业都会因AI而受益。未来,基于AI产生的内容可能形成新的作品类型或权利类型。”


中军创星总经理李坤表示:“超级个体应借助AI补齐短板,具备人机协同和跨行业整合能力。AI创作需关注作品受法律保护及侵权风险问题,未来AI创作价值链可能重构。”


数字艺术家、实验编程创始人罗霄认为:“创作时,AI不只是工具,更似能深度交流的伙伴,甚至如同另一个自己。训练AI模型时,创作主导权难定,创作者与AI会产生情感共鸣。随着AI使用门槛的降低,有设计等特长的群体成为超级个体的潜力更大。”


AIGC创作者、导演,红树林AI艺术万人展策展人赵伯祚表示:“从自身创作经历来看,起初使用AI工具会极大加快创作进程,快速产出大量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迅速掏空创作者原本的创意储备。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创作者能在与AI的频繁‘对话’中,逐渐挖掘出自身独特的表达风格,形成具有个人印记与时代特色的新表达。”


圆桌主持人童画总结认为:“在AI创作浪潮下,人的核心价值不会被削弱,无论是内容创作者、码农还是工程师,都能借助AI成为赢家。”


针对AI智能体爆发带来的影响,360集团公共事务部副总裁、总编辑刘闯表示:“总体来看,AI智能体打破了传统业务局限,为企业带来新机遇,是行业破局的关键力量。比如在网络安全领域,以往人工难以及时精准应对海量网络攻击数据,如今借助AI智能体,可快速完成实时监测、快速分析,精准识别威胁并自主防御,极大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效率与准确性。”


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社长、福建百万数字人计划负责人黄少鹤认为:“智能体的兴起,为AI生产与应用开辟了重要方向,推动人类与机器人共生进入新阶段。海峡都市报社自2023年起推行百万数字人计划,推出数字人记者,遴选市民赋予数字人分身,大力普及数字人技术。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积极拥抱,借助媒体力量引导公众接触与运用,提升大众AI素养。从报社的实践来看,AI智能体帮助传统媒体打破了固有模式,实现业务创新与拓展,这无疑是行业破局的有力推动者。”


天娱数科AI营销事业部总经理、元圆科技总经理郑屹呈表示:“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目前虽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但未来AI与生活将深度融合,元宇宙等新兴领域也会逐步成熟。在此过程中,智能体通过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为数字人娱乐等行业打破发展瓶颈,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因素。”


五亩数字文化产业总经理张金辉表示:“总体而言,未来应是人机共融的生态,AI作为人类创作的协同者,提供灵感选项,与人类审美判断相结合。从产业落地角度看,智能体为文化传播与文旅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方法,助力行业打破传统局限,是行业破局的积极力量。”


吕欣教授总结认为:“作为技术乐观派,期待媒体、技术公司、内容产业从业者和学者携手合作,大胆设想、谨慎求证,共同解决人工智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相信AI智能体在合理引导与应用下,将成为推动各行业突破传统、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报告》发布

洞察行业新动向


论坛上,中科趋势CEO、《中国数字人影响力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课题组组长张丽锦发布了2025年度的《报告》。


《报告》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重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数字人研究院编制,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元力趋势网联合发布,分为研究背景、影响力报告、智能篇(情感智能)、数字资产篇、应用篇、前沿观点与行业展望六部分,呈现了360个国内头部数字人样本、164个海外数字人样本数据,分析了国内外数字人发展状况对比,发展趋势及行业挑战等。



《报告》显示,数字人产业在国内呈现出“产业带”。据天眼查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数字人、虚拟人”相关企业约为135.9万余家,与2023年企业数同比增长约36.9%。截止2024年,数字人、虚拟人相关企业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2024年达到顶峰,年度注册企业超过41.3万家。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为5万余家;从成立时间来看,57.32%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成立于1年以内的相关企业占31.09%;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省、浙江省和山东省三地相关企业位居前列,分别拥有17.7万余家、10.1万余家、9.3万余家,三省市总和占总数量的27.3%;江苏省、北京市和福建省紧随其后。


《报告》今年有诸多创新,新增国内外数字人样本对比,搭建情感智能框架,首设数字资产篇,提出数字人泛在化概念。张丽锦表示:“数字人正从功能工具向泛在社会单元转变,具备多模态交互、终端无缝迁移等特征。从技术、产品、场景、数字资产等角度而言,数字人应用正在持续拓展中,必将带来商业生态的变革。”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