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新闻详情

灭火器灭不了火、消防呼吸器过滤不了烟气毒性……救命器材竟成摆设!

2025-11-11 来源:智慧海都


灭火器灭不了火苗、消防呼吸器过滤不了烟气毒性、消防水带一进水就破裂……不合格的消防器材不仅可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本身也可能成为危险源。全民消防、生命至上,11月份是全国消防宣传月。为何“救命器材”成了“摆设”?不合格的消防器材是怎么流入市场的呢?日前,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杰清/漫画


现象

“以次充好”“偷梁换柱”

部分灭火剂有效含量仅20%


随着人们消防意识的提升,一些包含小型灭火器、防毒面具等消防器材的家用消防应急套装近年来销售火热,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同类产品价格为何如此悬殊?业内人士表示,消防器材质量参差不齐是主因。


记者梳理发现,在近年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抽查检验中,不合格消防产品时有“上榜”。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防火门、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等3种消防产品的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率分别为9.4%、9.1%和4.2%。


以应急套装中常见的灭火器为例,广州质量检验研究院新材料及无源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规定,ABC干粉灭火剂主要组分为磷酸二氢铵,含量为75%;但抽检中发现,一些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中被掺入滑石粉等廉价填充物,替代了磷酸二氢铵等有效成分。


记者在一份不合格产品的检测报告上看到,该产品第一主要组分磷酸二氢铵含量仅为43.8%。“在关键材料上‘以次充好’‘偷梁换柱’,从表面上看区别不大,但严重影响消防产品的灭火效能和安全性。”这位负责人说。


再如应急套装中经常配置的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若关键过滤材料不达标,就不能有效过滤有毒烟雾和颗粒。检测标准要求,一定时间段内,呼吸器一氧化碳透过浓度的时间加权平均值不应大于200ml/m3。但从抽检结果看,有的不合格产品该数值已经超过1000ml/m3,原因就在于关键材料一氧化碳触媒被“动了手脚”。


广东乐昌市某消防器材公司负责人颜经理告诉记者,合格的触媒是化学催化剂,如果生产商使用干燥剂等非触媒材料替代,成本会低20%以上。“普通人很难仅凭肉眼和经验判断消防产品的质量,部分不法厂商就动了歪心思。”


2022年8月,浙江宁波发生一起火灾,造成7人遇难。火灾事故调查结果显示,事发地的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和灭火器均为不合格产品,其中灭火器的灭火剂有效含量只有20%,距离国标要求的75%相去甚远。


调查

生产门槛较低 存在监管薄弱环节 违法成本较低


不合格的消防产品是如何流入市场的?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消防器材的生产门槛较低,厂商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广州市质量监管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不法生产场所往往规模小、设备简单、工艺粗糙,一旦某个场所被查处,不法分子会迅速转移生产设备、库存和人员,到新地方重起炉灶。“我们曾去过一个生产防火面具的小作坊,里面仅有几个工人在组装,不同化学成分的材料装在大桶里,填充工艺全凭工人自己把握,连质检员也没有。”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根据查处的线索,也有个别正规厂家受利益驱使生产非标产品。“这些厂家按照客户的低价要求降低产品标准,定制化生产、点对点运输、不留库存。”在流通环节,由于鉴定消防产品质量需要较高专业能力,部分不法商家面对消费者的质询百般抵赖。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发现,有店铺售卖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盲盒”。当记者询问这些不同品牌的产品是否合格时,商家仅发来一份来源不详的检测报告。还有商家出售“酒店款”和“家用款”,记者询问有何区别,商家坦言“酒店款是应付消防检查用的”“家用款质量更好”。


业内人士透露,所谓“酒店款”往往是性能较差的不合格产品,一些购买者贪图便宜,对消防产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用低配应付检查”的思想。


此外,部分消防器材的使用规定流于形式,执法震慑力有待加强。法律专家称,许多消防产品质量案件的罚款金额只有几千元,违法成本较低。


案例

销售伪劣灭火器 厦门主犯获刑7年


日前,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法院对一起销售不合格灭火器作出判决,主犯陈某因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人民币74万元,涉案金额高达145万余元。


2024年3月19日,一条来自湖南警方的线索直达厦门市同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有5741瓶涉嫌不合格的灭火器,从湖南闽湘消防设备有限公司销售至同安区某消防器材经营部。当天下午,同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多部门直扑涉案经营部,在经营者陈某的货车内当场查获50瓶涉事灭火器。


经多次审讯,截至案发,当事人销售涉案灭火器给6家销售方。同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成功追回并扣押涉案灭火器5445瓶。经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抽样检验,这些灭火器的磷酸二氢铵含量均不符合国家标准,为不合格产品。


经查,自2022年9月至2024年3月案发,陈某在明知灭火器不合格的情况下,22次从上游厂商批发进货,累计支付货款194万余元,其中约25%符合国标(磷酸二氢铵含量75%)的合格产品专门用于送检,其余大部分均为磷酸二氢铵含量不达标的伪劣产品,已销售金额129.8541万元,未销售金额15.6294万元,其行为已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


专家

加强部门协作 形成全流程全链条闭环监管


消防产品质量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访专家表示,应从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治理、市场引导四方面,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全流程全链条闭环监管。


一些拥有3C认证的消防产品,申请认证时的测试样品与实际量产版本差异较大,产品质量名不副实。对此,北京市东元(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邓永表示,一旦发现认证检验机构在消防产品认证、检验工作中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从严从重惩处。


针对消防产品生产、流通环节中的乱象,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欧卫安建议,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采取突击暗访、随机抽检等多种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建立全链条信息共享平台和监管信息库,定期共享消防产品流向、监督检查和执法数据。


在使用端,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建议,压实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从严查处采购使用不合格消防产品的行为;加强消防安全意识教育,鼓励群众提供消防产品违法犯罪线索,从需求端挤压劣质产品的生存空间。


观点

莫让救命器材成“致命杀手”


市面上那些大行其道的劣质救生装备,并不难发现问题,记者随机一查就能发现质量粗劣,随意一试就能找到问题所在,负有监管之责的相关部门人员,难道不应该更早发现并及时查处吗?


如果任由这些产品充斥在人们身边,一旦遇到火情就会“掉链子”,不仅会给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还可能贻误宝贵的灭火时机,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需要强化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动,大力推进全链条治理。比如要紧盯灭火器、消防水带等重点产品,制假源头地、销售集散地等重点区域,对于发现的违法线索,深挖彻查,进行全链条打击,让所有责任人都付出沉重代价;开展质量监督抽查,加大对电商平台的监管指导力度,提高公众辨别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能力,让不合格产品无处藏身。


水火无情,生命至上,救生装备只有质量过硬才能让人们得到靠谱保障。莫让救命器材关键时刻成“致命杀手”。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需积极履职,严防劣质救生装备坑害消费者。不给劣质救生装备生路,公众安全才能得到更好呵护。


消防产品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消防安全关系千家万户,没有“万无一失”,只有“一失万无”。期待有关部门下阶段的整治工作取得预期成效,同时也希望全社会都能牢固树立消防安全底线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的消防安全素质,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积极参与全链条治理,携手织密消防安全网,共建平安美好生活。


(新华社、光明网、法治日报、厦门同安消防、应急救援产业网)


编辑:李焕泉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