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社 科普中国 北京青年报 央视新闻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策划了全球首个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作者与论文评审的线上开放会议。主办方称,此次会议旨在创建一个“相对安全的试验场”,探索AI是否及如何能独立产生新颖的科学见解、假设与方法论等。

建隆制图
如今,AI已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好帮手,但它同时也在提供一种“认知捷径”,让人们不用费力思考便能得到想要的答案。一开始只是查询信息、翻译文字,慢慢开始利用AI辅助写邮件、工作总结、研究论文,甚至进行重要决策……过度依赖AI,利用其进行“思维外包”,有可能让我们日渐丧失思维的主导权。
人机共生时代,人类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呢?
AI“思维外包”藏隐忧
正如上述会议所探讨的,大模型、智能体等AI应用已在包括科研在内的多领域广泛赋能人类生产生活,促进学术研究和生产生活提质增效,但其带来的技术红利之下也暗藏隐忧。一些新研究显示,过度依赖AI模型或可引发“AI脑雾”,削弱工作动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长期使用AI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研究人员对受试者展开脑电图扫描后发现,与没有使用AI工具的人相比,长期使用AI大语言模型的人大脑神经连接数降低,影响语言和行为等层面。微软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也有类似发现,生成式AI会削弱批判性思维能力,导致过度依赖,可能削弱人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人员认为,开发者在设计生成式AI工具时,应有支持用户提升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如提示需验证的场景。特别是在设计法律文书、医疗建议等高风险任务时,应强制弹出验证提醒(如“请核对AI引用的法规条款”)等,标注潜在风险,打破用户对AI“全知全能”的认知偏差。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吴苏青团队今年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发表的研究还显示,AI的应用带来认知需求的“空心化”。当AI完成工作的“烧脑”部分,人类仅剩机械性执行,工作沦为“被动填空”,就可能会导致心理疏离,丧失工作动力。这就要求企业、政府部门等部署AI时要“慢下脚步”,可先小范围试点、可控推进,边用边观察对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影响。
人们为何“轻信”AI
人们之所以愈加依赖AI,源自近年来AI专业化能力和交互便捷性的飞跃:其生成内容的专业化程度,让不少人把它奉为专家,而对话式的交互方式让它好似一位学识渊博又无话不谈的“好友”,更易让人形成心理依赖和信任。
如今,AI大模型“开箱即用”的便捷性,进一步降低了使用门槛。由于缺乏基本的AI素养教育,使用者对AI本身的技术缺陷认知不足,更容易“轻信”。英国高等法院今年6月就要求律师采取紧急行动,防止AI被滥用,原因是数份可能由AI生成的虚假案例引用被提交至法庭。而今年由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牵头,“让美国再次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儿童慢性病报告也因使用了生成式AI内容而出现重大引用错误。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人员詹姆斯·皮尔逊说,AI显著推动了科研进程,如可用于绘制蛋白质结构、研发新型抗生素,还能加快文献综述等环节的进度等。但当AI产生的“幻觉”出现在论文评审或研究中时十分令人担忧,AI还可能带有其训练数据中蕴含的偏见,进而加剧种族、性别等不平等问题。
“我们在使用AI的同时,把判断力也一起外包了,不再去验证AI给出的答案,不再去反思使用AI的过程。无条件接受AI给的任何信息,就会导致人的主观能动性下降,深度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也会随之退化。”科幻作家、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陈楸帆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建立思维的“AI缓冲带”
未来,AI一定会更加深度嵌入我们的工作生活。在这个人机共生的新时代,与AI共处需要更智慧。美国AI教育公司Section 4首席执行官格雷格·肖夫预测,未来10年,使用AI的知识型劳动者将分化为两类群体:“AI乘客”与“AI驾驭者”。
“AI乘客”欣然将自身认知工作全权交由AI打理,短期内或因工作效率提升而获得认可。但随着AI能力的迭代,这些人终将被AI取代。而“AI驾驭者”则坚持主导AI的运作,把AI生成的内容当作初稿,对结果严格核查,有时还会关闭AI独立思考。
“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学习和工作场景里,学会分辨哪些场景适合用AI,哪些场景需要人来进行有利辅助,判断和辨别AI给出的结果。”陈楸帆持同样观点。在他看来,人们应对自己的心智、认知掌握主动权,有意识地建立一个“AI缓冲带”,即面对新问题,先从自己的角度给出答案,再寻求AI的深化和扩充。
“我们甚至还可进行‘对抗性生成’,即当AI给出跟自己观点十分契合的答案时,应有批判性思维去质疑,到底是我被AI所影响,还是AI在我的不断训练下,变得越来越趋同?我们是否能跳出思维惯性做出不一样的选择,给出AI没想到的答案。”他说。
□焦点
天天刷社交媒体
AI的脑子也会坏掉
你每天会花多长时间在刷社交媒体上?不知道你是否会有这样的体验——经常刷社交媒体,看一些没有深度的内容之后,会觉得自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深入阅读一本书,或者深度思考一些问题了。有意思的是,科学家们在AI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
德州农工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普渡大学的研究者共同发表了一项研究,里面就提到,使用大量社交媒体上受欢迎的短内容、标题党等的“垃圾信息”对大语言模型进行训练,会让大语言模型出现“脑腐”的现象。
“脑腐”的大意是说“阅读了大量碎片化、没有深度的内容(现在尤其指网络内容),一个人的精神和智力状态发生的衰退”。
研究发现,在使用“垃圾信息”投喂后,大语言模型的推理能力、记忆和多任务处理能力等都受到了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大语言模型无法完成推理挑战的主要原因是“思维跳跃”,即AI无法生成准确的中间推理步骤(就好比人类无法进行步骤比较长的深入思考了)。
研究者还发现,大语言模型认知能力的全面衰退,也就是“脑腐”,并不能通过简单的微调来消除,而且即便后续使用高质量的数据进行预训练,模型依然会表现出“脑腐”的特征。
□数据
2025年AI工具大规模落地
国内用户半年多了2.66亿
人在家中坐,却用AI生成了一张本人在海边、胶片质感的三宫格照片;导入户型图,用AI设计几套不同风格的装修方案……2025年,全球AI工具类应用市场已告别概念炒作,进入了大规模实际应用的黄金时期。全球市场正以年均近29%的速度快速增长,总规模已经达到1850亿美元。AI工具成为“离不开的小帮手”,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飙升至36.5%。短短半年时间,用户数量增长2.66亿人,普及率提升18.8个百分点。
扬帆出海等机构发布的《2025年AI工具类应用市场洞察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2025年的AI用户结构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彻底打破了“男性主导”的早期格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中,女性用户占比已升至52%,首次超过男性用户的48%。这一转变标志着AI工具成功摆脱“硬核科技”标签,全面融入家庭教育、健康管理等生活化场景。
年龄分层特征同样清晰。18至25岁年轻用户贡献了48%的消息量,成为绝对主力群体。他们更热衷于用AI进行娱乐创作、角色扮演等探索性活动;而年长用户则目标明确,多借助AI处理商务邮件、规划行程等实际问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生成式AI在办公场景的渗透率最高。文案撰写、数据整理、PPT制作等重复性工作,通过生成式AI工具可节省50%以上时间。其次是内容创作场景,短视频脚本生成、图片设计、音频剪辑等功能,让普通用户也能成为“创作达人”。教育学习、医疗咨询、购物决策等场景的使用率也在快速攀升。
编辑:郭寿权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