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新闻详情

近三年减少约9200万张……信用卡缘何“失宠”?

2025-11-25 来源:智慧海都

曾经“跑马圈地”的信用卡行业,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到“精耕细作”的变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已连续11个季度下滑,今年6月末卡片数量为7.15亿张,较2022年9月末减少约9200万张。

不仅如此,近期,一些银行信用卡APP还进行了迁移与关停。信用卡行业正经历转型的考验,着力调整经营策略、优化用户体验,以不断创新拓展发展空间。那么,信用卡为何“失宠”?近日,记者就此进行调查。


现象:

市场规模出现收缩

交易额等也在下降


前不久,北京市民马女士又注销了一张信用卡,她拥有的信用卡从5年前的5张缩减到1张。“大部分都不常用,觉得没必要保留了。”马女士说道。


近几年,我国信用卡卡片数量不断缩减。与此同时,不少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交易额等主要数据也在下降。


多家上市银行发布的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9月末,招商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约9276亿元,较去年末减少约200亿元;中信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4649.2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87%;平安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4006.6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7.9%。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信用卡APP进行了迁移与关停。中国银行信用卡APP“缤纷生活”今年9月起逐步迁移至“中国银行”APP;北京农商银行“凤凰信用卡”APP、“渤海银行信用卡”APP已分别于今年3月和去年12月关停并将功能迁移至相关手机银行APP……这些现象背后是银行加速数据与资源整合和转型步伐。


虽然规模收缩,但信用卡仍凭借丰富的支付场景、免息期等一系列优势,在百姓的金融活动中占据重要一席。


40岁的吴女士是信用卡资深用户。“免息期是信用卡的显著优势,只要在还款日前全额还清当期账单,完全不需要支付利息,这相当于获得了一笔无成本的短期流动资金。”


“信用卡很好地结合了支付结算和小额信贷,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市场发展处处长王瑛琦说,监测数据显示,建行信用卡客户消费笔数在增长,增速也较为稳固,这反映出消费者从原来大额消费更多地转为小额高频消费。


调查:多重因素推动信用卡市场转型发展


记者调研发现,信用卡市场转型发展是监管政策规范引导、市场竞争加剧、用户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监管政策引导。为规范信用卡业务经营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金融管理部门2022年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银行不得以发卡量、客户数量等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长期睡眠信用卡占比不得超过20%,整改后仍超出该比例的银行不得新增发卡。


“在信用卡业务多年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银行出现了盲目追求市场份额,滥发卡、重复发卡等情况,导致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等问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在监管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发卡策略更加审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无序扩张,信用卡业务已从规模扩张期的“跑马圈地”,进入存量调整期的“精耕细作”。


互联网支付产生分流。近年来,花呗、白条等产品的推出,以灵活的分期方式和低门槛申请流程分流了信用卡用户,尤其是大批年轻用户。“信用卡每年都要扣年费。”“95后”上班族黄云直言,在她的支付选项里,信用卡并不是首选。同为“95后”上班族的方芳也称,“万一不小心忘记还款,还要担心信用被透支。”除了被信用卡本身机制“劝退”,年轻人的消费理念也在悄然改变。“95后”肖寒表示,信用卡额度可至万元,怕忍不住就多花了。比起信用卡的高额诱惑,花呗、美团月付等工具“小额可控”更受青睐。


消费者需求升级。“信用卡发卡量的下降,也是消费者对信用卡服务要求更精细化的表现。”王瑛琦表示,以前每个消费者手头可能有多张银行卡,但经过使用和体验,往往会对服务不好、不太实用的卡进行销卡,精选两三张卡稳定使用。


权益“缩水”劝退不少“羊毛党”。近年来,为了管控成本,多家银行不断调整会员权益,如机场和高铁休息室使用次数减少、快速安检次数下调、取消接送站服务等。“当时办卡就是冲着机场贵宾服务等各种权益。”经常出差的王女士最近准备注销一张权益“缩水”比较严重的信用卡。


业内人士分析,权益调整的背后是银行运营成本与收益失衡的困境,信用卡粗放式扩张时期积累的低活跃度用户较多,难以覆盖高昂成本,削减权益是成本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专家:从“求量”到“求质” 融合消费场景拓展发展空间


尽管信用卡业务呈现整体收缩态势,但其在便利群众支付和日常消费等方面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专家表示,当前信用卡市场已从“求量”进入到“求质”的发展新阶段。银行需要在产品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提升市场竞争力。监管层也应规范市场并鼓励创新,以推动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


记者观察到,顺应消费新趋势、新特点,各大银行纷纷调整经营策略,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拓展发展空间。


建设银行针对居民购车、家装、家具家电等以旧换新消费需求,持续加大分期信贷投放,以文旅消费、宠物经济等消费新业态为突破口拉动消费增长;交通银行推动服务下沉,开展县域信用卡营销活动;招商银行不断完善本地生活生态构建,满足年轻客户需求……


与此同时,各家银行正通过多样化的营销方式,针对老年客户、年轻人群、互联网用户积极开展业务。有的信用卡加大与淘宝、京东等平台的合作,有的积极与潮玩IP联动,还有银行将目光对准养老金融和银发经济的“蓝海”。


信用卡相关监管规定也在不断调整优化,给予行业创新空间。


今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其中包括“在有效核实身份、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开展线上开立和激活信用卡业务”。


记者注意到,最近,部分银行发布公告,将信用卡透支利率收取标准由日利率0.035%至0.05%调整为日利率0%至0.05%。


专家表示,信用良好、还款能力强的客户有望获得更低透支利率。更灵活的定价政策、更便捷的开户方式,有助于增强信用卡在激烈竞争中的吸引力。


“长期来看,信用卡业务仍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银行要加快转变理念,通过‘精耕细作’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优势,加快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助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娄飞鹏表示。


在信用卡行业专家董峥看来,银行信用卡卡量的下降趋势并未结束。除了清理原有的睡眠卡之外,当前权益下降可能导致更多信用卡变成“无效卡”,叠加当前消费意愿依然不足,持有多张信用卡的用户可能减少或停止使用部分信用卡。他预计,未来信用卡卡量或将进一步下降至6亿张左右。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这不仅让信用卡高速发展告一段落,也倒逼机构调整权益配置和营销模式,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董希淼建议,“银行应加快转变理念,调整信用卡业务发展战略,优化发展模式,为持卡人提供息费和额度适中、特色鲜明的信用卡产品,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助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观点:让信用卡回归本质


从“跑马圈地”的规模狂飙,到“精耕细作”的存量博弈,中国信用卡行业正经历着四十余年来最深刻的蜕变。当发卡量的数字不再是唯一追逐的目标,当“睡眠卡”的水分被逐步挤干,行业的目光终于回归到信用卡的本质——作为支付工具的便捷性、作为信贷产品的适配性,以及作为服务载体的温度。


信用卡作为消费金融的重要载体,其连接消费需求与金融服务的核心价值并未褪色。未来,它或许不再以“人手N张”的规模论英雄,却可能以更智能的体验、更精准的服务、更灵活的模式,无声嵌入大众生活的肌理。这场始于流量争夺的行业变革,终将在用户需求的锚点上,寻得新的生长逻辑。


综合新华社、新京报、成都日报、华夏时报


编辑:李焕泉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