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新闻详情

官方最新明确!事关核酸检测、风险区划定

2022-11-21 来源:智慧海都


今天(11月21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等4个文件的通知”。


图片


通知称,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新冠肺炎疫情居家健康监测指南》。


搭乘飞机火车等需48小时核酸

入住酒店进入景区需72小时核酸


新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明确了跨区域流动人员的核酸检测:搭乘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需凭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入住宾馆酒店和进入旅游景区需查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按照“自愿、免费、即采即走、不限制流动”原则,在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高速公路省界服务区、港口等地设置核酸采样点,面向跨省流动人员提供“落地检”服务,引导自驾游人员每到一地主动进行核酸检测。


旅客需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跨省长途客运汽车、跨省客运船舶等交通工具。离开陆地边境口岸城市人员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对入住宾馆酒店和进入旅游景区人员需查验健康码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3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可免于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无疫情地区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全员核酸


常态化核酸检测


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以下简称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区域核酸检测


疫情处置过程中,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根据疫情发生地区人口规模大小、感染来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在社区传播风险及传播链是否清晰等因素综合研判,根据风险大小,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确定检测人群的范围、频次和先后顺序。如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作地、活动区域传播风险较低,密切接触者已及时管控,经研判无社区传播风险,可不开展区域核酸检测。


疫情处置过程中经研判无社区传播风险

无需划定风险区


科学划定风险区域


最新方案要求:一旦发生本土疫情,要尽早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所在县(市、区、旗)精准划分为高风险区、低风险区两类风险区,统筹各方面力量,实施分类管理措施,根据疫情形势及时动态更新风险等级及管控措施,主动对外发布。


图片


疫情处置过程中,如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作地、活动区域造成的传播风险较低,密切接触者已及时管控,经研判无社区传播风险,可不划定风险区;未发生本土疫情的县(市、区、旗),要切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无需划定风险区。


这些人需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一、管理对象


包括密切接触者中的特殊人群、解除集中隔离后的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无法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


二、场所要求


(一)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最好单独居住;如果条件不允许,选择一套房屋里通风较好的房间作为隔离室,保持相对独立。 


(二)在相对独立的隔离室外放置桌凳,作为非接触式传递物品的交接处。


(三)房间使用空调系统通风时,应选择分体空调,如使用集中空调,保证空调运行正常,加大新风量,全空气系统关闭回风。


(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


(五)房间内应当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及带盖的垃圾桶。


居家健康监测期间

严格落实非必要不外出


一、适用对象


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新冠肺炎感染者出院(舱)人员及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需进行居家健康监测的人员。


二、场所要求


(一)选择在通风较好的房间居住,尽量保持相对独立。


(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


(三)房间内应当配备体温计、纸巾、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及带盖的垃圾桶。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健康监测指南》要求,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本人要严格落实非必要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来源:央视新闻、南方都市报

编辑:杨吴津

责任编辑: ywj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