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新闻详情

简读中国,看见鲜活的古代中国

2025-11-01 来源:智慧海都

N新华 光明日报 湖北日报


在纸张未普遍作为书写材料以前,战国、秦汉直至东晋时期,简牍作为书写主要载体,深刻参与并记载着中华文明的鲜活故事,是承载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日前,由湖北省博物馆主办,联合长沙简牍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龙山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等11家国内文博机构,重磅打造的“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精彩亮相。


曾侯乙墓战国早期竹简、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走马楼三国吴简、武威旱滩坡晋简……展览以简牍的演进为线索,展现战国至东晋近千年间简牍作为主流书写载体的漫长历程。


展出的230件组简牍文物包罗万象、立体丰富,既有治国经纬、法律体系、典籍佚篇、西域故事,更有展现人间烟火的社会百态,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从奠基走向成熟的早期中国。


“小人物的大历史”,展览力求通俗易懂


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罗恰和策展团队前后筹备大半年时间,经反复研讨,最终将展览的核心视角定为“小人物的大历史”。


罗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展览借助简牍实物、配套图文、多媒体互动等多维呈现,立体解读,突破传统宏观叙事,突出“人”的活动。“从基层官吏越人14年的工作日志,到西域戍卒日常生活,再到三国吴许迪案、史绰木刺等,他们的姓名、租税、病方、书信等,构成了国家运行的真实细节,还原了‘历史大多数’的呼吸与温度。”


“坦率地说,举办此类简牍展还是极具挑战性的。简牍观赏性通常不如精美的青铜器、瓷器,同时简牍以古文字为核心,专业性强,欣赏的门槛相对要高一些。”罗恰说,为让展览尽量贴近公众,展板文字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过度学术化。


从潮女穿搭到吃货福音,再现古人生活百态


在展览讲解中,罗恰尽力将古人的生活百态用当下的语言表达,网感十足。


他绘声绘色地介绍道:湖北荆州九店楚简《日书》如同老黄历,记录每日宜忌、吉凶方位,指导古人生活起居,堪称“今日运势APP”;湖南长沙西汉渔阳王后墓木楬记载了各种丝织衣物的名称和数量,品类繁多,数量之大,令人眼花缭乱,堪称汉代潮女穿搭指南,每一件都想“种草”;湖南沅陵虎溪山汉简《美食方》是出土所见我国现存最早的对古代饮食制作有较详细记载的食方资料,堪称汉代吃货的福音、古代版《舌尖上的中国》。


有观众表示,“简牍里真实记录了一两千年前古人的喜怒哀乐、鲜活日常,看完只想感叹,原来你是这样的老祖宗!”


展览将乘法口诀类简牍汇集展出,颇为吸睛。湖南里耶秦简《九九表》木牍,是目前出土的最为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涵盖“一一得一”至“九九八十一”的内容,和今天的九九乘法表几无差异。其中“二半而一”,意思是说二乘以二分之一等于一,这说明早在秦朝就已经有分数的概念了。


湖南里耶秦简《九九表》木牍


同时展出了湖南张家界古人堤东汉简牍“九九术”。有观众表示,“太神奇了,我们和老祖宗竟隔着时空背了同一张表啊!”


从官吏“AA制”实录到汉代“扫黑风暴”


湖北荆州王家嘴楚简“乐”类文献或为迄今最早的乐谱;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备的古代法律文献;荆州张家山汉简《盗跖》,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庄子》篇目抄本……


此次展览关注最新材料,引入最新考古与研究成果,一批未曾或很少展出过的文物纷纷亮相。罗恰就展出简牍梳理了一二十个“之最”,内容涉及国家治理、法律体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云梦睡虎地秦简《封诊式》是目前我国甚至世界上所见最早的刑事侦查法规性著作,篇中记载的不少案例都涉及刑事侦查与法医检验。其中,“穴盗”篇详细记录了一个墙洞盗窃案的现场勘查报告,堪称秦代的犯罪现场调查;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采用问答形式,对秦律的一些条文、术语以及律文的意图作出明确解释,有最早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最早的关于见义勇为的法条、最早的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的记载等。其中有一条是“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賞(偿)稼”。讲述一个叫“甲”的小孩,身高不到六尺,在放马时,马因受他人惊扰而啃食了别人的庄稼,官府判决不追究小孩的责任,不赔偿庄稼。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对官员的各种规范要求,堪称穿越版“职场生存指南”。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秦二世即位诏书木牍,是秦二世胡亥继位第一个月发布的诏书,作为最早的“红头文件”,是秦帝国的顶级“官宣”;兔子山遗址出土楚简“事卒簿”,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政府工作记录簿。


甘肃居延汉简中出自肩水金关遗址的《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记录了一次使者到来的接待账单,27名官吏平摊1470钱费用,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务接待餐费“AA制”的记录。


此外,湖南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中记录,“待事掾王纯”报告黑恶势力威胁其家人安全,请求县廷裁量,派更多官员参与调查,堪称汉代的“扫黑风暴”;湖北云梦龙岗秦简木牍记录了“辟死”从误判城旦到免罪为庶人的全过程,彰显司法纠错;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许迪案”,案卷长达数百枚简,详细记录了仓吏盗卖官盐米后认罪又翻供的全过程,剧情曲折,堪称“监守自盗”的惊天大案;甘肃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守御器簿上罗列了弓弩、箭矢、长斧等边疆守军的“武器装备库”,堪比古代兵器图鉴。


在序列最完整的通史展中,“简读中国”


简牍作为极其珍贵的有字文物,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约30万枚,其中湖南省出土简牍20多批、20多万枚,占据了全国简牍出土总量的三分之二。


“‘简读’语带双关,既指阅读简牍,也指通过简牍读懂中国。”提及展览名称,罗恰说,“我们以简牍为载体,构建年代序列最完整的简牍通史展,立体展现从战国至东晋近千年间中华文明发展的全景图卷。”


展览以时序为经、内容为纬,按战国、秦、汉、三国吴与晋四个历史时期划分单元。每单元下设“政治治理”“法律体系”“文化信仰”“社会生活”等相应板块,聚焦一个时代的制度、思想、生活、信仰,形成“纵—横”交叉的认知地图,确保叙事不乱、信息不碎。每个时段各有侧重,按照出土简牍的内容,布置相应板块。


从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曾侯乙墓竹简,到东晋末年,存续了千年之久。罗恰介绍,此次展出的甘肃武威旱滩坡19号晋墓前凉驸马都尉木牍,由甘肃简牍博物馆收藏,是上展展品中年代最晚的一件简牍文物,年代即为东晋末年。


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8日,观众可预约入馆免费参观。


□相关阅读


现存最早的竹简,记录了战国“豪车”名录


N新华 文/图


207匹马、39种车,是迄今为止所见随葬马匹和车最多的墓葬;不仅惊现举世瞩目的曾侯乙编钟,还出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竹简……在展览开篇处,10枚曾侯乙墓竹简静陈于展柜中。竹简宽约1厘米,最长达70多厘米,有拼接的痕迹,亦有浅浅的墨迹。仔细辨认,“车”“马”“乘”等字迹依稀可见,仿佛勾勒出金戈铁马的战国风云。


游客参观曾侯乙墓竹简


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曾侯乙墓惊现于世,曾侯乙墓竹简距今约2400年,年代在战国早期,散落在墓葬北室,与兵器、皮甲等放在一起。


记者从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了解到,曾侯乙墓竹简是我国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遣策实物,主要是关于丧葬时所用车马的记载。其中有字简共240枚,总计7000字左右。其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至今仍是珍贵的一手文献资料。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萧圣中介绍,这份“丧葬记录”中,出现了路车、王僮车、游车、左轩、圆轩等车名39种,宛若一部战国时期的“豪车”名录。车名中,路车、游车、广车为某类车的总名,其余则是具体车名。其中,“路车”特指古代天子或诸侯贵族所乘的车。


我们通常知道“天子驾六”,试想,六匹骏马并辔齐驱,拉着华贵的诸侯座驾,其蹄声如雷,车轮滚滚,尘土飞扬。曾侯乙墓竹简则记载了“架六之车”共六乘,“架三之车”共三乘,还有8位楚国封君的名字也列入其中。


“曾侯乙墓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所记载的随葬车马最多且最早的墓葬。”萧圣中说,这些车中,43乘为曾侯乙生前所用,并记载了一一对应的驭者名。另有数十乘是他人赠送专门用于助葬,被称为“赗赠之车”。


至今,曾侯乙墓竹简仍是记载先秦时期车、马名称数量最多的一宗出土文字材料。据萧圣中整理,33个马名、207匹马中,马的名称大部分以马的毛色加以区分命名。如“骐”指有青黑斑纹的马、“犊骐”指青斑小马、“踦马”前足左白……各类雪白、苍黑、黄毛的马匹,仿佛绘制出一幅骏马图鉴。


古代社会,兵与马密不可分。简文还以专门章节记载了兵车所载的人甲胄和马甲胄。《左传》等先秦典籍中记载,一乘兵车通常配置三人。曾侯乙墓竹简中关于兵车所载甲胄的记录,绝大多数载三甲。由此,这也印证了古书所记“一车三人”“驾四马”为先秦时期兵车的主流配置。


专家还发现,简文中明确记载了各类兵器装备的数量,含弓37张、矢2650枚、戟22套、戈44柄、盾38具等。与墓葬出土器物相对比,随葬兵器几乎每一类都多于简文所记数量。可以想见,曾侯乙下葬的“排场”之宏大。






编辑:周德庆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推荐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