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旅游数据显示,工业旅游成为市场黑马。航空与汽车工业游市场关注度占比超20%,重庆816核工厂、吉利汽车工厂、嘉兴火箭工厂等入围关注度榜单TOP5。
曾经“谢绝参观”的工厂如今成了一些人热衷的“网红打卡地”。这股“工厂游”热潮为何兴起?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现象
工厂变沉浸式课堂
“一票难求”成常态
“这辆汽车很轻,如果速度很快,车会飞起来吗?”
不久前,在广东省广州市的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内,一个由几十名学生和老师组成的旅游团将两位讲解员团团围住,各种关于汽车知识的提问此起彼伏。这正是工业旅游的一个生动缩影。
站在总装车间上方的参观长廊俯视,游客们可以看到机器人精准地协同作业,为一辆辆汽车安上前后挡风玻璃、座椅和轮胎。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汽车制造,太激动了!”中学生周同学兴奋地说。广州中学副校长周文超说:“学生们能够学习到很多知识,直观地认识到我国先进的制造水平达到了怎样的程度,也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播下了种子。”
将生产线变为风景线,汽车工厂正成为工业旅游中热门的“硬核”打卡地。
除了汽车工业,各地的特色产业工厂纷纷向大众敞开大门。
“在老式啤酒发酵罐旁玩剧本杀,这也太酷了。”刚结束青岛啤酒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刘同学意犹未尽。
他口中的特色玩法,正是青啤博物馆推出的沉浸式剧游《觉醒的酿造师》。游客换上主题服饰,化身剧中角色,在剧情推进中解锁青岛啤酒的百年酿造史与核心工艺,既能触摸工业1.0时代的历史厚重,也能亲眼见证工业4.0时代的智能生产线,一场游玩尽览产业变迁。
“我在朋友圈发了智能汽车工厂的照片,大家都好奇我去了哪里。”北京“95后”白领小林分享体验,话语里满是新鲜感。打开某汽车智能工厂预约小程序,参观票“一票难求”已成常态。
在社交平台上,“工厂参观”“工业旅游”“超级工厂游”等话题浏览量有数百万,相关攻略、打卡笔记的点赞收藏量颇高。
赛迪顾问消费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爽分析,工业旅游聚焦现代工业文明,填补了“现代生产力展示”的市场空白,让游客得以近距离接触平时难以看到的工业场景。资源的稀缺性与内容的不可复制性,契合了当下游客对“差异化、深度化”体验的需求,成为其核心吸引力。宋爽表示,这种产业升级催生的“可观赏性”与“开放性”,为工业旅游发展奠定了核心基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认为,像食品、服装等贴近生活的工业旅游项目,能够激发公众兴趣,满足人们对品质和工艺的好奇心。
调查
好吃好逛又“出片”
“开门迎客”背后的“生意经”
当越来越多企业敞开工厂大门,从“闭门生产”转向“开门迎客”,这看似简单的转变背后,实则藏着一套精心设计的商业逻辑。
“信任感”的建立,是企业开放工厂的首要考量。
“2021年我们正式决定向公众开放。”广西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汉霖向记者回忆,彼时螺蛳粉行业正面临生产卫生方面的普遍质疑,消费者对产品安全的顾虑成了行业发展的“拦路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想,或许可以通过开放工厂,让消费者亲眼看到化验室里的辣度检测、X光异物检测,还有车间里的全面消毒这些细节,用开放打消大家的顾虑。”
信任建立之后,开放工厂也成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吴丽云认为,工业旅游不仅能增强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认同,还能形成情感连接,培育更具黏性的用户群体。宋爽指出,通过“参观+研学+消费”的工业旅游模式,企业能够同时实现品牌传播和收益增长。
以青岛啤酒博物馆为例,2024年接待游客超18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2亿元,品牌价值攀升至376亿元,成为工业旅游与品牌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螺霸王则通过门票、餐饮、文创产品及产品销售等渠道,2021年至2024年累计创收超3000万元。姚汉霖表示,文旅融合带来的高频传播,相当于品牌初创时期千万级广告投放,显著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与销售转化。
如果说硬核科技带来的是认知的刷新,那么美食体验则让工业旅游的情绪价值拉满。
如今,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一些消费品企业也打开工厂大门。
走进江西南昌的煌上煌工业旅游基地,游客们通过裸眼3D多媒体成像技术,观看历朝历代酱卤饮食的鲜活场景。除了能在虚拟时空中体验酱卤文化,游客们还动手制作手撕鸭,品尝鸭脖、鸭翅等卤味美食。自对外开放以来,该基地已经吸引了超百万游客。
一些游客表示,选择美食工厂游,是因为这里的试吃、互动体验等沉浸式消费方式,满足了当下流行的情绪价值。
在广西柳州螺霸王产业园,配料、预处理、杀菌、封装……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一袋袋速食螺蛳粉经过层层“关卡”,源源不断地生产落地。参观结束后,游客可走进自助体验区,亲手选料、调味、煮制一碗专属螺蛳粉,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据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至今,园区已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
类似的可触可感的互动体验,正在更多工业场景中加速落地。现代工艺与历史记忆交织,老字号品牌也在这场工业旅游浪潮中焕发新生。
好逛好吃之外,工业旅游还很“出片”。工业遗址改造的园区、创意厂区,正以其粗犷与文艺交织的气质,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打卡点。
专家
扎实的工业基础是关键
工业旅游转热非偶然,我国“扎实的工业基础”无疑是撑起这片蓝海的关键支柱。
我国工业体系共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吴丽云表示:“发展工业旅游,我国资源基础非常丰富,这是显而易见的优势。”
宋爽认为,企业在开发工业旅游项目时,可直接利用企业现有厂房资源,无需大规模新建,前期投入少、落地快,降低了旅游项目的开发门槛与风险。
除资源禀赋外,政策扶持也为工业旅游注入了动力。
工信部等八部门于2021年6月发布的《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打造一批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线路”。各地也结合产业特色,将工业遗产、智能工厂等资源纳入全域旅游布局。截至2024年底,我国先后公布2批共122家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6批共232家国家工业遗产、10家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
中研普华发布的《2024—2029年工业旅游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工业旅游产业将保持18%的年均增速,到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
市场潜力巨大,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是行业面临的关键课题。
展望未来,宋爽表示,产业化与科技化融合加速,工业旅游产品会向多样化发展,互动体验型旅游、工业文创园区、高科技产业参观等新兴项目将丰富工业旅游的内涵,同时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用,也有助于增强沉浸感与互动性,提升游客参与感。
观点
消费者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工业旅游一头连着工业生产,一头连着旅游消费。它不仅为消费者打开了认知“中国制造”的窗口,也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与品牌价值。
对于企业而言,工厂变身“旅游区”不仅带来门票、文创产品等收入,更有助于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让消费者更深入了解产品,“眼见为实”的体验感,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近年来,我国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工业旅游走向规范化、高质量化。工业旅游的持续升温,是中国制造实力与魅力的生动体现,也折射出中国“智造”崛起的壮阔图景。当工厂大门向公众敞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机器与流程,更是一个国家坚实的制造根基与强劲的创新脉搏。这场制造与体验的“双向奔赴”,正为文旅产业注入全新活力。
(新华网、央视新闻、科技日报、经济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
编辑:李焕泉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