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新闻详情

儿童观察团、儿童规划师来了!城市治理的“少年中国说”

2025-06-03 来源:智慧海都

编前:今年4月,福州首个儿童友好示范区项目正式建成开放(详见本报4月25日A02版)。该项目以“一米高度看城市”为设计理念,对儿童公园进行全面升级,打造出集生态探索、安全教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儿童成长空间。


自2021年3月开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自此,“一米视角”理念正式进入公众视野,成为考量城市治理水平的基本要素之一。目前,在北京、成都等地,也都在持续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通过实践,在细微处践行着“少年中国”的时代命题。


儿童观察团:“一米高度”丈量城市治理

N据新华社电


斑马线不够安全、滑梯太滑、公交站台没有遮雨棚……在成都,孩子们正在用“一米高度”的视角提出问题、讨论提案、推动改变,成为社区治理中的小小参与者。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访成都多个社区了解到,近年来,成都市持续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推动儿童参与社区治理从理念探索走向机制化实践,部分社区通过成立“儿童观察团”等形式逐步形成“儿童提案、家庭联动、社区响应”的共建格局。


“一米视角”让更多问题被看见


“我们觉得早高峰时这条路上车太多,小朋友走路没有安全感。”这是一名“花蕊观察团”成员在金牛区花照壁社区儿童“议事会”上的发言。这项建议被采纳,当地建设了一条连接三所学校、长约两公里的安全通学路径,设置了减速带、彩色警示标志等设施,改善了校园周边通行状况。


儿童议事团体“花蕊观察团”在花照壁社区已运行四年,形成了系统化的“洞察—提案—行动”路径。


“儿童不应是治理的旁观者。”花照壁社区妇联副主席李艳表示,“孩子眼里的问题,常常是成年人忽略的日常。”


2024年3月,天府新区麓湖公园社区的150多名儿童加入了“无障碍麓湖升级计划”。孩子们在项目发起人带动下,通过模拟盲人、轮椅出行等方式实地勘测、调研记录,最终完成了社区内首张“无障碍麓湖地图”,并后续推动了斑马线铺设、坡道重构、语音提示设备增设等设施更新。


“小手拉大手”撬动社区共建


在麓湖公园社区,儿童观察团发起“文明停车倡议”,通过绘制车贴、发放倡议卡、设立“小小监督员”岗位,在放学高峰时段引导家长“即停即走”。麓湖公园社区党委副书记高林笑着说:“现在家长最怕被孩子‘教育’,这比宣传、劝导都见效。”


类似“小手拉大手”的联动机制在多个社区取得实效。花照壁社区设计“家庭环保打卡”任务包,鼓励亲子完成垃圾分类、小区巡查等公益项目,完成后可兑换社区服务。家庭在行动中完成“由旁观到参与”的身份转变。


在高新区交子公园社区,“彩虹计划”引导儿童开展观鸟记录、生态绘画、垃圾分类宣传等活动,孩子们创作的环保画作被张贴在“环保角”,成为家庭与邻里环保共识传播的窗口。


“儿童的行为是连接家庭、邻里和社区组织的天然纽带,他们的参与能撬动更广泛的共建力量。”交子公园社区党委书记李佳说。


在麓湖公园社区,儿童议事遵循流程标准,会议主持、议题组织、讨论流程均由儿童主导;在交子公园,由儿童组建的“星火志愿队”,推动提案链接社区企业、学校和家长群体,扩大影响力和执行力。


“治理的过程,本身也是儿童成长的课堂。”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鄢超云指出,“儿童友好,不仅是空间友好、服务友好,更应是制度友好、表达友好。”


儿童规划师:全周期参与城市治理

N北京青年报


在通学路上,色彩的布局、植物的选择由他们做主;乐学公园里如何进行不同年级的功能分区由他们设计;综合公园临水区域的安全设施如何进行适儿化改造由他们调研……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北京多区的城市治理中,正在融入“儿童规划师”的意见与建议。


“小小规划师”参与城市治理


今年3月,比邻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的一块2000多平方米的绿地上,经常活跃着一支由18名学生组成的团队,测量、记录、描绘地势特征……通过4次方案迭代、100余份问卷调研、遴选30余种北方特色植物,最终完成该绿地的自然空间方案设计。而此绿地作为丰台区全域推行的“乐学公园建设”项目之一即将开工建设,成为该校的校外教育基地。


谈到这个由孩子们亲自设计的“绿匣子魔方乐学公园”,五年级学生王梓旭如数家珍,“三年级的‘百草园’里藏着会说话的蒲公英,四年级的‘山丘’上有能穿梭的森林隧道,五年级的‘自然乐园’中花儿全年连着开,六年级的‘诗画花韵’直接把古诗种进了花田!”王梓旭告诉记者,由于植物种类繁多,在选择适合种植的品种及分布时,要综合考虑各种植物的树形、花形、花期、果期等因素,开始几次的选择设计总是不尽如人意,“后来多次请教指导老师和同学,大家集思广益,才选到了合适的植物”。


“当课堂知识在图纸上活起来,学习的意义就变得具象而生动。”十一丰小科学老师陈玉竹告诉记者,学生们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对绿地进行测量、记录,分析地势特征、环境数据,反复讨论设计方案,连土壤湿度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据陈玉竹介绍,设计方案最为重要的是集纳学生们的意见。“你希望儿童自然空间里有什么?”带着自制的问卷,小设计师们跑遍全校,收集来了150份问卷,再通过流水线式的统计分析,最终确定秋千、迷宫、观鸟台等最受欢迎设施。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的设计不仅获得官方的认可,而且即将变为现实。


将建立“儿童监理员”制度


3月底,一场特殊的评选活动在灯市口小学举办,“适当拓宽路口非机动车道”“增设港湾式临时落客岛”“调整红绿灯变灯时长”……这些正是东城区灯市口大街及周边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民意征集暨“一米声音——儿童规划师提案征集”评选活动中所听到的“童言童语”。“与以往的环境整治提升不同,未来在灯市口大街的改造中,我们将更加关注沿街儿童和青少年需求,同时动员沿线学校、单位参与,实现街区更新的共建共享。”北京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据了解,这一次征集活动也标志着东城区正式启动全市首个儿童规划师全程参与的环境建设系列活动。


在灯市口大街改造提案中,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李利表示,集齐孩子们的设计后细致归类,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从自己的视角找到了这条街的“病灶”。


除了在规划设计时参与方案的制订,儿童规划师的角色也将越来越深化。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就表示,下一步,将针对儿童规划师提出的灯市口大街的这些“一米”痛点,着手制订具体改造方案,并继续支持儿童规划师参与后续的方案评审、施工改造、旁站监督、验收体验等工作环节,并以此为契机探索和完善儿童参与城市治理的特色机制,加快推动儿童友好的公共空间改造。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齐羚表示,今年将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进儿童规划师2.0升级计划。重点打造“全周期参与”机制,从方案设计到施工监督各环节引入儿童视角,项目竣工后还将建立“儿童监理员”制度,选拔30名优秀儿童规划师组成监督小组,每月开展设施使用评估。



编辑:郭寿权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