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演出市场迅速回暖,激起不少人久违的热情。然而,官方购票平台“一票难求”、“黄牛”加价倒票“大行其道”又让很多人心灰意冷。种种乱象不仅破坏了观众体验,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为什么演唱会的门票抢不上,“黄牛”却有?票务市场秩序如何规范?强制实名到底有没有用?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演出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分析,2023年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6.89万场,演出票房收入49.8亿元。今年一季度,演唱会、音乐节售出票量超过110万张。一边是观众对演出市场的迫切需求和热切期待;另一边则是“黄牛”们借机牟利。
今年的5月底至6月初,有歌手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连续举办6场演唱会,数十万张门票“开票即售罄”。
观众在官方售票平台抢票抢不到,而“黄牛”却在一些交易平台和社交软件发布大量加价转售门票的信息。溢价程度令人惊讶:看台和内场的官方门票价格区间在355元到1855元,而“黄牛”发布的各类溢价票,平均每张加价525元到925元不等,内场1855元一张的票,甚至被炒到了6980元,更有甚者,价格高达上万元。
不少购票人反映,自己在开票的第一时间,在多个官方平台购买均没有成功,但“黄牛票”的场次、位置却可以随便挑。
针对此类票务市场乱象,从今年4月起,北京多部门联合各区开展营业性演出票务市场“黄牛”倒票乱象专项整治工作。
目前,根据群众举报以及自行工作发现的线索,北京警方已查获“黄牛”倒票人员143人。
因为票房收入是主办方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会控制票源,一部分票会被作为工作票预留,不进行公开销售。
2023年4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规范演出市场秩序的通知》,第五条明确表示“督促演出举办单位、演出票务经营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
所以,我们看到,非公开销售的门票有30%,这一般是为服务保障岗位的工作人员留出的“工作票”。
首先,70%的可售票,主办方一般会将其分配至“票务代理”,除了官方授权票务平台外,还有二级、三级甚至四级票务代理。那么,黄牛怎么抢到票的呢?
说是“黄牛”,更多的是“代抢”,也可以称其为“抢手”。观众将自己的账号和身份信息提前给到抢手,抢手在开票网站上帮忙抢票,但不保证一定成功。
还有一类“黄牛”研发了专门用于抢票的程序脚本和软件,也就是俗称的“外挂”,可以在售票开启的第一时间抢到票,甚至形成了较完整的抢票产业链。他们使用“黄牛”的身份信息,囤积到可用于转赠的门票后,在相关社交平台以“现票预定”的名义寻找买家,进行溢价转售,倒卖完成后,再通过官方售票平台的“转赠”功能,修改观演人信息,将门票转赠给“溢价购票人”。
平台设置这项功能的初衷,是为了给因有事无法到场的购票人提供便利,但这也给了“黄牛”可乘之机。
按照文旅部门的监管要求,官方售票平台应以科技手段反制“恶意软件刷票”现象。不过,因为真人代抢的购票行为与正常购票行为一致,系统很难做出精准甄别。
某票务平台安全部业务风控负责人表示,他们的现场核验设备支持“人证票”进行强实名核验,今年来已为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多个大型演出项目提供了“人证票”核验服务。通过“人证票”进行强实名核验,也就是通过“刷脸”等生物识别技术,确定本人与身份证的信息、购票信息一致。
与此同时,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官方微博公布了“演出票务监督专用举报信箱”,鼓励市民发现“黄牛”后及时拨打12345市民热线或通过举报专用信箱进行投诉举报。来信来电反映问题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将相关违法违规单位和个人纳入黑名单管理。
针对“黄牛”倒票乱象,许多网友呼吁让“实名”制覆盖购票和演出入场核验各个环节,特别是要“强实名”验证。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巍对此表示:“强实名意味着票在二级市场上没法交易。既然没法交易,就一定要有一个必要的退票的渠道。”
他表示,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既然有购票的权利,那么平台、卖票方、主办者一定要切实保障好消费者退票的权利。按照商业惯例来讲,应保证开场前24小时之内可退票,可能部分平台会收取一定费用。只有退票渠道做好之后,才可以实行强实名制。
来源:人民旅游
编辑:梁渠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