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新闻详情

学问深时意气平——郭丹教授《平生风义兼师友——适斋序跋与书评》读后

2023-05-30 来源:智慧海都

N周晶纯


自学生时代起,看一本书,就养成了首先看前言、后记或是序跋的习惯。从他人或作者本身为书所做的序跋中,往往可以迅速而相对准确地把握住全书的重点与脉络,有时还能意外发现一些作者成书的轶事或是心境独白,虽然有时会被老师批评为投机取巧,但自衬也不失为“知人论世”、“提纲挈领”之一“终南捷径”,故而对于序跋文章有着特殊的感情。



郭丹教授是我的恩师,在先秦两汉经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史传文学特别是《左传》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成果斐然,可称海内名家,我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跟随老师学习,至今也有逾二十年了,这么多年,老师每有新作都惠赐于我,令我也能在研究生毕业后,依旧能够时时读之增益自己的学问,从书里的字里行间也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课堂,重聆教诲。《平生风义兼师友——适斋序跋与书评》是郭丹教授去年出版的一部历年序跋与书评的合集,至今已出版快一年了,最近我刚收到,读了之后,感觉与以往老师的其他学术专著不同的是,在这本书里,除了展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之外,还能感受到老师与师友学生间诚挚的感情以及“大”教育观的思考与期盼。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由榕返家的高铁上,读时只觉得如青山美景,排闼而来,来不及细想,回到家后,再读第二遍,才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这些序跋与书评中蕴含着老师治学与思考的方方面面,既广且深,全书读毕,这数十篇文章我感觉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学术之精、桑梓之情、师友之谊、教育之思。


学术之精


郭丹教授是治《左传》与古典文论之名家,治学方法汉宋兼顾,都取得了一流的成就。但比较而言,郭老师对《左传》投入的时间更多,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更为丰硕。这既是师承太老师刘世南先生的学术专长,也是老师自身学术志向之所在。郭老师对《左传》熟稔无比,因而写起这些《左传》的文章是如数家珍,不同于从历史的角度,也不同于从经学之角度,郭老师研究《左传》专注于《左传》之文学性,既以传统文论解读点评,又结合了西方文学理论的视角来分析,立足传统,而又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幷由此扩展开去,对整个史传文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书中的《学习经典,打好基础——<春秋左传精解>前言》《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左传战国策讲演录>绪言》《怎样读左传——<左传>解读导言》《熔古铸今,激活经典——<左传解读>编写后记》,这些都是在跟着郭老师学习时,曾经读过的文章,当时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学习到的是专业知识,而今日再读,则更多的是体会到了郭老师学术之专精与治学眼光的独到。


除此之外,《先秦两汉文论全编》前言、《先秦文选》的前言、《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前言等等,都透露出老师治学的又一特色,扎实的文献功底。尤其是其中的《先秦文选》,我曾经有幸也参与其中,故而对老师选篇之思想与赏读作注之要求,都有亲身体会,而这些都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先秦文选>前言》这篇文章中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而《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我在海外教育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时所用之教材,当时有几种教材可供选择,而我唯独选了郭老师编写的这部古代文学史,并非是因为郭老师是我的恩师,而是因为这一部教材无论是从整体结构,还是章节安排,都非常适合一年到两年的教学进度,更重要的原因是,其中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选录,精到而全面,一书在手,可以不必再买其他文学作品选,而他的前言,更是我每次面对新的学生第一节课,必讲之内容,从文献出发,言而有据,论而有征,掌握了这篇前言的精神,则掌握了整个古代文学史的精神,值得一读再读。


桑梓之情


福建自西晋末年“衣冠南移”、“八姓入闽”之后,人文渐昌,唐以后更是名人辈出,人文璀璨,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郭丹教授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对于福建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乡邦文献之研究也有着深厚的造诣,其主持编撰成集的《福建文献汇编》《四库全书·闽东卷》都是集大成式的丛书,而郭老师为这两部书所做的前言,不仅是全书之介绍,更是对闽地文献一个高度概括与全局的把握,对研究闽地文献有着指路知津之作用。


客家文化则是郭老师对于福建本土文化研究的又一着力点,也充满着对故乡浓浓的桑梓之情,在这本序跋集里收录了多篇为客家文化相关书籍所作的前言与序,关涉到客家文学、客家建筑、客家民俗信仰、闽台客家关系等等多方面,也让我了解了郭老师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之外的领域所积累的成果。


师友之谊


师友之谊是这本书中第二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郭老师对自己的老师刘世南先生的殷殷敬仰与孝思之情,如老师为刘世南先生的《在学术的殿堂外》一版、再版所作的序与后记,除了写到了为学之道,太老师的生平交游以及对学术研究现状的思考外,浓浓的师生情谊,无不充满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虽不重在写情谊,而情谊无处不在。除此之外,郭老师为自己的学生的著作所作的序言也有煌煌数篇,古人尝论作序之难,非熟知其为人,熟稔其所著,难以作好一篇序,好的序也就是一篇好的导读。郭老师对于学生著作所作的序,其中少的是溢美之词,更多的是对整部书的解读与总结,并将之放在更大的学术格局脉络中来审视,使读者既了解了著作本身,又立足于此,有了更高更深之理解。


《礼记·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郭老师在学林中的好人缘,有目共睹,这来自于好古学者之同气相求,在本书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老师为许多学林好友著作所作的推荐书与书评,如对《陈子展文集》的推荐书,对方铭教授研究文集所写的《先秦文学研究的视野与格局》、对卢盛江教授《集部通论》所写的《高标独秀,挺出邓林》等等文章,都语出精到,言中肯綮,虽暂未能读其书,只读这些序,都是获益良多,且对所写之书有了大致之了解,日后再读正典,必有事半功倍之效,而在这些序言中所记录的郭老师与这些学者交游之典故,日后也都是学林中的段段佳话,这也可谓是另一种“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了。


教育之思


恩师郭丹教授,除了在学术领域辛勤耕耘多年之外,也曾担任过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学校的工会主席、闽南科技学院校长等职。因而对大学的管理与大学育人之理念都有着深入地思考,并在工作中加以实践验证,是立足于现实而产生之真知,非纸上谈兵之论。本书中为专著《大学之大》所作之后记,对于大学语文功能的探讨等文字,都是老师对高校教育思考的结晶,提出了“真理为大”、“学术为大”、“立人为大”等观点,在这个校园也日趋喧嚣的时代,颇有振聋发聩之感。



郭老师


郭老师近年来教学工作渐少,但依旧笔耕不辍,将自己的心得写成书,写成文章,金针度人,而文字之风格也越发平稳而意蕴深厚,恰如清人所言“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这本《平生风义兼师友——适斋序跋与书评》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老师的治学风范与学术随想,读来平易却不失厚重,有识而不艰涩,我是老师众多学生中之不肖者,读了老师的新作,有所感而草成此文,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向老师“交作业”吧。



编辑:丁小燕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