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新闻详情

探寻船政文化!15组公益研学名额!报名开始→

2024-09-05 来源:智慧海都

N海都记者 吴臻


刚刚结束的暑期,福建“文博游”持续升温。其中,船政成了备受游客青睐的热门景点。


9月8日,“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研学微旅游系列公益活动第六站将跟着当下的热点,邀约15组家庭,一同走进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看看这座造船梦工厂的历史记忆,探寻福州的海洋文化。活动名额有限,每组家庭仅限1大1小参加,共计30个名额,报满即止。 



这些文物见证船政创建史


“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我国首家以船政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由原马尾造船厂综合仓库改造成博物馆,通过千年变局、船政诞生、船政教育、船政制造、船政海军和船政文化等六个方面,展示了1000余件馆藏文物,生动再现了中国向海图强的“船政往事”以及百年薪火相传的船政精神。其中,国家一级文物“通济”舰舵轮,诞生于1894年,是迄今为止在馆内展出的唯一船政时期建造的舰船舵轮,也是中国海军自强的实物见证。



正值开学季,不少孩子对一百多年前的考卷充满好奇。在船政教育展区,他们可以找到答案。“当时船政学堂学员在入学三个月之后,就会进行考核,如果没有通过的学生直接退学,每隔三个月还要再进行考核,如果连续三次考了三等就直接勒令退学。”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讲解员说,如今,这些月考试卷、手抄课本等珍贵文物被保存了下来,呈现了昔日学子们成长的印记。此外,博物馆里还能看到船政系列学校的学生毕业证书。



博物馆内还有许多珍贵文物和资料,如法国进口老插床、船政官界碑、萨公仁寿堂碑、清末由“来远”舰舵柄改造的墨盒、我国近代第一部汉法词典——1874年出版的日意格编撰的《汉法语汇便览》、1874年船政成功御赐银牌等,这些都见证了船政及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历程。


曾经的生产车间成了专题展示馆


在船政文化城内,一栋别致的玻璃房尤为引人注目。透过外围玻璃,内部有百余年历史的钢铁构架清晰可见。钢铁构架锈迹斑斑,结构之间多以铆钉相连。这栋建筑便是修复后的铁胁厂。


铁胁厂是船政历史上重要的生产车间,原是木结构的打铁车间。1875年,船政提出建造当时各国盛行的铁木合构轮船,即“铁胁船”,便将打铁车间改造为铁胁厂。后来铁胁厂专门制造钢铁、船胁、船壳、龙骨、横梁、泡钉以及船上钢铁物件。1898年,铁胁厂改建为钢铁构架厂房,后经抗日战争,仅留存下一处钢铁构架。而后船厂将此作为铸造车间。2020年12月,铁胁厂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



如今,铁胁厂成为铁胁与飞机制造的专题展示馆。一组组精心的布景还原了昔日工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仿佛能听到机器的轰鸣,感受到工匠们的热情。多媒体互动的区域展现了机械制造的复杂过程,让游客置身于生产线之中,目睹设计制作的环节。


活动流程


09:00 :海峡都市报社集合;


09:00-09:40 统一乘坐大巴前往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


09:45-10:30 参观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了解马尾船政的诞生与发展、近代舰船的制造与海军的建设,感受先辈们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精神;


10:35-10:50 参观铁胁厂,学习铁胁舰船取代木胁的原因及船舶原理,聆听“闽人智慧”事迹;


10:50-11:10 参观绘事院,了解近代船舶设计师的匠心独运,对于舰船的基本结构和设计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11:30-12:00 午餐自理;


12:00-12:30 休息;


13:00-14:00 走进船政时空隧道,感受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坚定信念;


14:30-15:10参观船政衙门,深入了解了中国船政在近代中国先进科技、新式教育、工业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自身建设发展历程;


15:10-15:50 船政前学堂制作福船(以家庭为单位);


16:00-16:40 返程,统一乘坐大巴回到海峡都市报社,活动结束。



编辑:丁小燕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