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新闻详情

聆听历史,感悟传承!这一站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

2024-09-18 来源:智慧海都

N海都记者 吴臻/文 林歆瑞/图


第一架国产水上飞机、中国第一盏自主试用电灯、第一艘千吨级轮船……福建船政作为近代中国自强救国的重要实践,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近代海军的摇篮,亦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起点。


8日,“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研学微旅游系列公益活动邀约15组家庭,一同走进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看看这座造船梦工厂的历史记忆,探寻福州的海洋文化。


打卡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聆听向海图强的船政往事


船政是马尾、福州、福建的一张名片。1866年,船政在马尾诞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了近代中国史上诸多“第一”。而今,这些故事被收录进一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中。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我国首家以船政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由原马尾造船厂综合仓库改造而成博物馆通过千年变局、船政诞生、船政教育、船政制造、船政海军和船政文化等六个方面,展示了1000余件馆藏文物,生动再现了中国向海图强的“船政往事”以及百年薪火相传的船政精神。



馆内有大量珍贵的船政文物、历史照片、船舰模型等,深深地吸引了参与活动的孩子们。“我很喜欢中国近代史,可是学校里只学习了文言文和古代史,在这里真是大开眼界。” 7岁的小杨是一名一年级的学生,在听完讲解员对博物馆的介绍后,她特别兴奋。小杨说,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路上,她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馆内一个法国人的塑像引起孩子们的关注。一个法国人的塑像何以与船政大臣沈葆桢、海军将领邓世昌并列,入藏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也成为孩子们关注的焦点。这是普罗斯佩·日意格塑像。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法国驻华大使馆赠送给福州市政府,以纪念这位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法国人。如今,这座塑像安放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成为中法两国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见证。



“19世纪40年代,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日意格把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从万里之外的欧洲带到马尾。”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意格以自身为桥梁,让中国和欧洲建立起交流交往,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


“逆流”千年

追溯福州历史悠久的船政文化


铁胁厂是船政史上重要的生产车间,于1876年由船政拉铁厂改造而成,1918年作为制造飞机的装配车间,开创了中国近代航空业,2020年12月,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今天的铁胁厂在对历史建筑最小干预的前提下,还原了工人们在自制铁胁和飞机装配车间的场景,展示了船政从木船向铁胁跃进、从造舰向航空跃进的历程,显示了船政人与时俱进、紧追科技新潮的精神。同学们在讲解员带领下研究铁胁厂钢结构,根据展厅雕塑还原近代工业制造过程,观察舰船零件构成,了解铁胁厂与船政的渊源。


走出铁胁厂,行走在园区内,红砖墙体、青石压檐的两层建筑映入眼帘,这座建于1867年的轮机车间由法国工程师设计,是船政制造蒸汽机的车间。轮机车间楼上,是专研船舶图算设计的绘事院,其内部采用典型的法式装修风格。从这里走出了数十位近代船舶设计师,时至今日,仍可以在此看到各种造船的图纸和舰船蓝图、模型。每张手绘稿详细记录了各式船舶的设计与构造,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中国船舶工业的匠心独运与辉煌历程。而古色古香的船政衙门,是曾经船政机构的政治枢纽,尽显庄严肃穆。活动中,讲解员带着孩子们看尽船政舰船线图、探究航海上的仪器、倾听船政舰船故事。




一路上,孩子对船政时空隧道充满了好奇,这个隧道将时空“逆流”到千年前,还原了福州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到福州历史悠久的船政文化。隧道布置了船政文化、人防科普两大主题展区。从踏入船政时空隧道的那一刻起,每一位少年都被深深吸引。“这条隧道不仅是一条历史的长廊,更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小黄说,伴随着导游的详细讲解,让他们在行走间感受到中国近代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




编辑:丁小燕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