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29日)
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
通报了包括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在内的
4项考古最新进展
其中,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通过对浙江井头山、福建平潭岛壳丘头遗址群、海南湾仔头和内角等遗址展开系统考古学研究,不断完善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揭示了我国南岛语族祖先人群的文化特征、生计模式、社会结构变迁,反映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人群深耕大陆、开发海洋的文化特征,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重要实证。
南岛语族,就是说南岛语系的族群,分布地区东起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接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抵夏威夷和中国台湾,南至新西兰,人口超过3亿。
关于南岛语族先民的源起,专家学者们从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等角度,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起源地及扩散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将南岛语族先民的起源指向了中国东南沿海。通过对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掘,专家学者们推断,平潭极有可能是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
福建平潭岛壳丘头遗址群位于平潭南垄村东北,地处山麓坡地,东距大海约3公里,北距大海不及1公里,是福建沿海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闽台史前文化之源,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福建博物院派出考古队,对壳丘头遗址进行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21个贝壳堆积坑和一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贝器、陶器等遗物200多件。根据碳十四测年结果,壳丘头遗址距今约6500年。
来源:东南网、央视新闻、中国平潭
编辑:丁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