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臻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布《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推荐的19个折子戏入选,涉及12个地方剧种,入选数量仅次于安徽、山西(20个)。
福建作为戏曲大省,戏曲资源蕴存深厚。记者从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福建现有23个活态地方戏曲剧种,其中本土剧种18个,此次入选的12个剧种包括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梅林戏、北路戏、闽西汉剧、打城戏、四平戏、平讲戏、南词戏和三角戏。“这些剧种是福建独特地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莆仙戏、梨园戏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在艺术和史学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据介绍,此次入选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将有力推动福建进一步弘扬戏曲艺术本体,传承地方剧种艺术精粹,培育戏曲骨干人才,建立良好的戏曲传承机制,促进福建戏曲艺术高质量传承发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
19个入选作品
1、莆仙戏《三鞭回两锏》(福建省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源自莆仙戏大棚戏《隋唐》(《十八条》),是莆仙戏武戏表演的代表剧目。该折戏保留了丰富的莆仙戏传统贴生、靓妆表演科介与“傀儡打”程式技巧,在结构与调度上具有简洁、机巧的特点。
2、高甲戏《骑驴探亲》(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中心)。是一出以女丑表演著称的小戏,是柯贤溪先生丑角艺术表演生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女丑坐场”“梳妆”“跑驴”等柯派女丑的表演精髓,还有破衫丑、夫人丑的精彩表演。
3、莆仙戏《中途遇难》(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张协状元》(又称《张协》《张洽》)中的一折,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南戏剧本,为古老南戏遗存。《张协状元》完整地保存了南宋戏文的面貌,至今依然可以认识南宋戏文的真实面目,其中保留下许多古南戏资料,也为了解南宋戏文的音乐形式找到了直接的佐证,并提供了早期戏曲表演形式,有助于了解早期南戏的剧本创作、结构安排、曲调组织、表现手段、角色分工、服饰化妆、乐器手具等。
4、闽西汉剧《百里奚认妻》(武平县汉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为新中国成立之前濒于失传的传统剧目,曾被选入中南海小礼堂向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演出。
5、打城戏《李世民游地府·火判》(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选自《李世民游地府》。剧中所保留的“弄钹”“跳桌”“撒火彩”“吐火”等打城戏独特法事杂技传统特技表演,仍然保持古老宗教剧种古朴风味,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和艺术感染力,也是一台不可多得的精彩武戏。
6、梨园戏《朱文·赠绣箧》(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朱文》是明代《永乐大典》中明确记载的“宋元遗篇,海内孤本”,海内外均已失传,唯有在梨园戏中流传,并在20世纪50年代发现真本,该剧是梨园戏作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重要见证。《赠绣箧》虽为生旦爱情戏,与小梨园流派生旦戏缠绵细腻的风格有所不同,赋予了梨园戏生旦行当表演丰富而突出的艺术风貌。该折子中的女主人公“一粒金”,属于梨园戏特有的旦角行当“二架旦”,表演难度大,人物塑造空间深,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梨园戏旦角表演艺术的内涵。
7、南词戏《百花赠剑》(南平市南词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南词戏经典剧目,移植自昆曲《百花记》中的一折,之后融入南词音乐,并将细节部分加以梳理改编后,搬上了舞台。
8、四平戏《白兔记》(民营剧团政和县杨源四平戏剧团)。四平戏是亟待保护的濒危剧种,《白兔记》一剧保留了古老高腔四平腔的以曲牌联套为主的剧种音乐曲调结构和“一唱众和”的演唱方式,表演程式古拙。
9、北路戏《齐王哭将·奔访》(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濒危剧种北路戏传统折子戏,集北路戏的唱、念、做、表于一体,近三十句的唱腔是用北路戏传统曲牌“老拨子”和“三万”组合而成,唱腔特色鲜明、高亢明亮。表演形式上有较高的程式技巧,如趋步、颠步、甩髯、抖髯、吊毛等,文戏武唱,使人物的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10、平讲戏《赠金钗》(福安市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濒危剧种平讲戏的传统剧目选段,讲述尚书之女王桂英与落魄书生李彦贵旧有婚约,王尚书因李彦贵穷途潦倒,仗势威逼意欲退婚,王桂英秉持初心,约李彦贵花园夜会,赠与盘缠与金钗,助其进京赶考。
11、梅林戏《背子赶会》(泰宁县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该小戏保留了梅林戏早期剧种特点,2007年《背子赶会》代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首次进京演出,受到文化部表彰。
12、三角戏《磨豆腐》(邵武市三角戏(傩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三角戏是濒危剧种,《磨豆腐》一折说唱道白用“土官话”和邵武方言,言词诙谐幽默,表演方式也有其独特之处。
13、高甲戏《送水饭》(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讲述宋江被擒,发配江州,民女春琴受梁山好汉之托,进城中打探消息。戏中傀儡丑与俏花旦相互配合,情节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剧中说、唱、做、打结合了掌中木偶、提线木偶的表演形态,展示高甲戏傀儡丑、丑旦的独特表演技艺。
14、梨园戏《玉真行》(民营院团泉州市艺华戏韵文化有限公司)。梨园戏小梨园流派传统剧目《高文举》之一折。本折戏唱做俱佳,一句曲一步科,将梨园戏的唱腔和旦科完美结合,以歌舞演故事,气韵生动,有独特的造型美和韵律美,极具舞台美感。在《玉真行》这折独角戏的表演中,舞台上空无一物,一把木制雨伞和一个包袱作为随身道具,运用梨园戏“十八步科母”,通过唱腔和身段的表演,构成流畅的舞姿。
15、梨园戏《陈三·大闷》(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出自梨园戏小梨园流派传统大戏《陈三》,该折是近一个小时的独角戏,一个人在舞台上演唱四首名曲,做功细腻精致,曲辞典雅缠绵,堪称梨园戏旦行独角戏的巅峰之作。该剧在文辞、音乐、唱腔、程式等方面,都达到梨园戏剧种最综合性的最高难度与水平,是擅长旦角表演的梨园戏的一个艺术高峰。
16、闽剧《百蝶香柴扇·三杯酒》(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该片段曾由福建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纪录片,由闽剧泰斗、号称“北梅南奏”郑奕奏先生主演,保留了闽剧儒林戏一派具有典型性的“逗腔”曲牌唱腔和细腻典雅的表演程式。
17、高甲戏《许仙谢医》(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取材于《白蛇传》,1960年王冬青根据《许仙说谢》改编。讲述许仙受法海之骗与妻子白素贞分离后得病,幸得郎中徐乾为其诊治并从中说和,使得夫妻尽释前嫌,重归于好,并双双感谢徐乾大德的故事。戏中徐乾虽以长衫丑应工,白素贞的闺门旦及小青的小旦也突破原有的行当表演程式,吸收花旦泼辣的表演手法,1961年由泉州市高甲戏剧团上演改良版《白蛇传》,次年曾赴京演出,剧本在《剧本》月刊上发表。1982年赴香港演出,亦受欢迎。
18、莆仙戏《虎牢关》(福建省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是一折靓妆行当(稀有行当)的戏,来自传统连台本《三国》。该折戏并不描写战场紧张气氛,而以张飞为人物中心进行刻画,突出张飞急躁、好胜、纯真、可爱的形象,极具喜剧效果。本折戏传承自清末靓妆名老艺人林波,主要运用了二花行当的“武挑步”“武摇步”“垫步”“绾细踢脚”“三翻身”等传统科介,展现了张飞勇猛暴烈的性格形象。
19、闽剧《拜塔》(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闽剧濒临失传的折子戏。其中白素贞、许梦蛟大段唱段脍炙人口,塔神踏台为罕见戏曲舞台程式。现复排依据闽剧前辈名家陈士心老师演出留存。该剧的整理恢复对剧种传统技艺传承有重大意义。
编辑:丁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