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臻 文/图
闽在海之中,海为闽人田。千百年来,福建先民傍海而居、向海而兴、拓海而荣,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也成为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那么,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哪些辉煌历史?1日,在福建文旅讲坛第10期·名家专场中,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魏峻教授以“涨海声中万国商——考古视野下的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为题,从“认识海上丝绸之路”“西印度洋的航海者”“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走向全球的‘福建制造’”四个层面阐述了他的观点。
魏峻教授讲座现场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 福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讲座先从考古视角详细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时空体系,通过丰富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勾勒出一条贯穿古今、连接东西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
福建很早就通过海洋与世界交流。讲座中,魏峻教授提到了“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掘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个遗址群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揭示南岛语族形成或早期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例子。”魏峻教授说,南岛语族是世界上分布广泛的海洋族群,在7500年至3000年前,他们就已征服海洋向众多岛屿迁徙扩散。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福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魏峻教授说,中外的相关文献中均有关于福建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的记载。其中,九世纪阿拉伯旅行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又作:考尔大贝)撰写了《道里及郡国志》,书中记载:中国贸易港自南向北,顺序记之:曰交州,曰广州,曰泉州,曰扬州。“记载说明这个时期的泉州已经开始在整个的贸易体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中国沿海的四大港口之一。”
此外,唐代诗人的诗中也能看出福建地区在海洋贸易过程中的地位。 唐代诗人包何《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以及薛能《送福建李大夫》“船到城添外国人”。这些诗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当时海洋贸易的盛况,却从侧面进行了阐述。
走向世界的“福建制造”
在讲座过程中,魏峻教授引用众多福建考古发现和沉船遗址的实例,指出近年来在福建地区发掘的丰富文物等沉船考古新资料,为现场读者观众描绘了特别是宋元时期福建繁荣的海上商贸景象。
“从中国沿海到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一带的水域中,多艘沉船遗址内均发现了大量源自福建地区的陶瓷。” 魏峻教授说,这些瓷器也成了福建海上丝路灿烂历史的见证。明代晚期,景德镇窑业受到原料和管理制度的困境,产量减少,无法同时在质量和产量上满足市场需求。在海外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漳州窑的产量优势和运输便利,使它迅速成为生产景德镇窑替代品的基地。装载漳州瓷器的沉船广泛分布于南海海域、东南亚和太平洋东岸。日本、东南亚、西亚、非洲以及欧美遗址也频繁发现漳州陶瓷。
“福建瓷器大量外销,福建的其他产品也受到海外市场的欢迎。” 魏峻教授说,在道光《厦门志》记道:“其出洋货物,则漳之丝绸纱绢、永春窑之瓷器及各处所出雨伞、木屐、布匹、纸扎等”。此外,福建是明代蔗糖的主要产区,明清时期,蔗糖也通过海运向欧洲、印度、波斯出口。而在清朝时,茶叶成了福建的主要外销货物之一,据马士记载,1684-1735年间,共有35艘欧洲船舶到厦门贸易,载重300-500吨不等,购买茶叶、樟脑等。
本次讲座现场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后,魏峻教授还与大家进行互动交流,部分读者获赠主讲人亲笔签名的著作
为了让市民进一步了解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省图还设置“海丝起点清新福建——典籍里的海丝文化”专题展览。展览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围绕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贸易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展示。讲座当天,活动现场不仅安排了专业的馆员为市民读者深入讲解福建海丝文化,还借助前沿AR技术推出海丝AR观展打卡活动。
市民读者听讲专题展览
编辑:戴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