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家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旅客反映自己在购买机票后,接到了自称是航空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声称因为航班变动需要退还费用。由于对方能准确说出旅客的航班信息和个人信息,不少人上当受骗,遭受财产损失。
旅客乘坐航班,个人信息却在短时间内遭到泄露,飞机还没起飞,诈骗短信就随之而来,此类“航班取消”等诈骗信息,属于一种精准诈骗。旅客确实马上要乘坐飞机,而类似“航班取消”等现象也并非不可能发生,这让一些旅客信以为真,因为听信“客服”所说,而造成财产损失。
业内人士表示,机票预订流程繁琐,一张机票其实涉及售票平台、航司、代理人、中航信、运营商等各个中间方或终端系统,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有数据泄露的风险。
此外,随着平台提供的服务增多,机票信息还可能涉及保险公司、租车平台等其余服务方。这些环节都可能出现个人信息泄露。防范消费者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就要严打行业“内鬼”。
严打行业“内鬼”,就要健全管理机制:哪个环节出现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都要能及时追查到部门、追查到个人。只有这样,消费者个人信息才能得到有力保护。
此外,斩断机票退改签等骗局背后的“泄密黑手”,还要升级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护技术,筑好防火墙。只有加强源头治理,形成社会共治,拧紧责任链条,对个人信息买卖黑产实行全链条治理,才能形成社会合力,堵住个人信息泄露的“黑洞”。筑牢个人信息的安全屏障,消费者个人信息才能得到更好保护。
行业需要加强对旅客个人信息的保护,另一方面,作为旅客也要“擦亮眼睛”,谨防掉进“陷阱”里。那到底该如何识破骗局,做好防范呢?
首先,关注来电号码。航空公司或在线票务服务平台一般只会通过其官方电话联系,如果是陌生的个人手机号码或“00”“+”开头的境外号码来电,那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其次,警惕“有赔偿”。当来电的所谓工作人员主动告知旅客会补偿款项,并需要下载指定的软件,那可以基本判定是骗局。旅客一旦出现犹豫心态,对方还会以改签航班的余座不多等理由,催促乘客尽快完成操作。
第三,绝不“屏幕共享”。对方会以“改签需要小额手续费”“退款需要验证人脸、录像记录”“需要验证码确认改签信息”等借口,骗取旅客提供银行账号、密码、手机验证码,或是开启“屏幕共享”功能。一旦获取了这些信息,骗子可轻易登录旅客的网银,并用套取的转账验证码把余额全部转走。
来源:人民日报、光明网、人民旅游
编辑:丁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