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长假的临近,中秋节的搜索热度显著攀升,多家在线旅游代理商(OTA)平台发布了中秋出游趋势预测,短途周边游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与传统习俗相结合的旅游活动备受游客喜爱。
本次活动作为“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研学微旅游系列的收官之旅,将邀约15组家庭一起走进福建平潭,走进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探索南岛语族的起源之谜;前往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体验非遗的魅力。活动将于9月15日开启,限报15组家庭,每组家庭仅限1大1小,共计30个名额,扫下方二维码报名,额满即止。
去考古基地 探索南岛语族的起源之谜
近年来,基于南岛语族文化的向心力,平潭成为探寻南岛语族起源的关键研究地、热门目的地,各国学者、历史爱好者、文化寻根者纷至沓来,感受着南岛语族文化魅力。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是本次活动的首站。这是国内首个国际性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也是福建海洋文化的历史积淀。该基地依托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中的龟山遗址兴建而来。“龟山遗址面积将近10多万平方米。”考古研究基地工作人员表示,依托这个遗址,利用当地传统特色渔村作为基地用房,平潭打造出目前国内所有考古基地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考古基地。走进基地,目之所及是簇簇盛开的三角梅,装点着错落有致的石头厝。在这独具韵味的古厝建筑群中,基地文物展厅、科研用房、会议室等藏身于此。
“平潭史前文化展厅设在石头厝里。”考古研究基地工作人员表示,在这里,陈列着许多发掘于壳丘头遗址的文物,透过一件件朴拙、精巧的展品,远古人类的生活起居场景和古陶碎片,带领游客穿越时空,回到数千年前的壳丘头遗址,看先民驾舟捕鱼、打磨石器。同时展厅还展示了近年来南岛语族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此外,研学团队走进壳丘头遗址群—龟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团队的解说老师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等多个角度,生动讲述了南岛语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到艺术馆 跟着非遗传承人学贝雕
平潭贝雕作为省级非遗,在不少平潭人眼中,是家乡非遗文化的骄傲。坐落于平潭岚城乡中南村北楼的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展示了众多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贝雕作品,安静地诉说着关于那山、那海、那人的故事。
“我的老师蒋心忠先生同贝雕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平潭贝雕传承人周明说,四面环海的平潭,是一个贝壳的王国。据《平潭县志》记载,平潭有贝类一百多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平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贝”文化。而把贝文化打造成贝产业,靠的是一代代平潭人的艰辛付出。
“贝雕艺术不仅是平潭文化的根与魂,更是数代人的美好回忆,若弄丢了,这是一大损失。”作为国家乡村工匠名师、平潭贝雕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蒋心忠时常有感而发。为了把这门平潭民间传统技艺发扬光大,2020年,平潭贝雕老艺人蒋心忠先生偕同弟子周明创办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如今,他们的足迹已遍布全国,将平潭贝壳工艺的魅力展现给更多人。
“去年,我们有幸参加了2023‘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让平潭贝雕在新疆惊艳亮相。” 周明说,今年 5 月份,他参加了全国乡村工匠技艺技能展示交流活动。将平潭贝雕带到了贵州,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平潭贝雕这一富有特色的乡村工匠技艺。
谈及即将举办的活动,周明表示,艺术馆已准备各式各样的贝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贝雕技艺的魅力。“活动中,我会亲自指导他们创作,希望他们能在实践中感受到平潭贝雕的精湛工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活动流程
08:30 海峡都市报社集合;
08:30-10:00 统一乘车前往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
10:00-11:30 了解南岛语族的历史起源、文化特征、迁徙路径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近距离接触珍贵的考古发现;
11:30-12:30 午餐自理;
12:30-13:00 前往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
13:00-13:15 指尖海韵,匠心传承。贝雕非遗传承人周明老师介绍平潭贝雕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13:15-14:15 非遗贝雕制作体验;
14:15-14:50 前往中国海坛海防博物馆;
14:50-16:00 了解平潭岛在中国海防史上的重要作用,了解古代海防设施和技术,感受海岛防御的历史变迁;
16:00-18:00 返程,回到海峡都市报社,活动结束。
编辑:丁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