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新闻详情

出圈!福建宝藏非遗闪耀央视!还有这些,你知道多少?

2024-02-18 来源:智慧海都

出圈!闪耀央视!

福建这些宝藏非遗藏不住啦


图片


图片


在央视一套日前播出的

《非遗里的中国》年度盛典中

展示了多项

福建特色非遗代表性项目

如蟳埔女习俗、灯彩(泉州花灯)

寿山石雕、印泥制作技艺(漳州八宝印泥)

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等

1:

对于它们

你都了解多少

小编帮你做好“功课”啦

一起来看看


蟳埔女习俗


2008年,蟳埔女习俗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簪花围 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所描述的便是蟳埔女佩戴的鲜花头饰——“簪花围”,它是蟳埔女服饰的一大亮点,又被称为“头顶上的花园”。


图片

簪花店正在为游客簪花。丰泽区委宣传部 供图


把色彩鲜艳的菊花、玉兰花、山茶花插满双鬓,把秀发盘在脑后,梳成圆髻,上金银首饰,中间横插一根象牙筷子。近年,“簪花”还吸引一大波的明星前来打卡!


灯彩(泉州花灯)


泉州花灯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图源:泉州文旅


历史悠久的泉州花灯是南方花灯的典型代表,泉州花灯集雕刻、绘画、书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极富工艺美术价值。


图片

泉州花灯 图源:泉州文旅


泉州花灯以其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于世。制作传统的泉州花灯“彩扎灯”时,艺人们先用纸捻将竹篾绑扎成灯的骨架,再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粘在骨架上,然后贴上花边,描上图案,挂上丝穗,便成了彩扎灯。 


木雕(莆田木雕)


莆田木雕于201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莆田木雕 图源:@莆田文旅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崛起于当代,系“中国四大名雕”之一。其雕刻艺术精湛绝伦,工艺堪称举世一绝,有京都宫廷器用与书画工艺之美,有清明代的简洁清新和华美厚重之韵。材质讲究集实用、观赏、珍藏、风水于一体。


图片

精雕细作 东南网记者 章逸琳 摄


寿山石雕


福州寿山石雕于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南朝,福州寿山乡的村民们发现了这种奇特的石头,并以地名命名;到了宋朝时期,寿山石开始广泛用于雕刻,并被列为贡品。直至清朝,寿山石一路走向巅峰,仅一位乾隆皇帝就藏有数百方寿山石雕印章,牌面属实大!


图片

精美的寿山石雕 东南网记者 陈楠 摄


寿山石雕是天然造化与艺人智慧的结晶,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雕刻技法。正所谓“天生瑰宝在闽中”,如此动人奇石它不出道谁出道呢!


图片

2023年8月3日,“艺耀东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艺术作品传承展林飞传承场”在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为观展嘉宾们介绍寿山石雕作品。主办方供图


印泥制作技艺

(漳州八宝印泥)


印泥制作技艺(漳州八宝印泥)于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福建漳州八宝印泥(古称:印肉、印色)创始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创始人魏氏平素爱好书画,一次偶然用以钤印,鲜艳非凡,效果甚佳,于是在制作药膏的基础上,研制成“八宝印色”应市,克服了历代沿用以蜜敷朱盖章易脱落,不耐藏的缺陷,文人墨士惊为异宝。


错金银


“错金银”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图源:湄洲日报


错金银工艺起源可追溯到周朝,春秋战国时期,此工艺与玉相结合后,得以广泛运用,后兴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


以青铜、美玉为基体,采用金银丝(片)制成纹式及图案,通过开槽、压丝及镶嵌等工艺手法,使金丝(片)与基体完美结合在一起。


莆田红团制作技艺


《莆田红团制作技艺》于2022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蒸熟的红团显出鲜艳的“新年红”。东南网记者 陈玮摄


莆田红团在民间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红团以吉祥文化为特征,广泛应用于春节、元宵节庆以及满月、祝寿、婚庆、乔迁、起红、敬神、酬神等民俗活动之中。


图片

皮馅包成圆团后,放入红团印模中压印成形 东南网记者 陈玮摄


红团形状圆形,外皮以红色为主,馅料为糯米馅、绿豆馅、香菇瘦肉馅、海鲜馅等,红团印模一般印有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样或图案。



白茶制作技艺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于202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福鼎白茶主产于福建省福鼎市,有“白茶之乡”的美誉,其独特的海拔、地势、土壤和气候环境,具有适宜白茶生产的自然条件。


图片

茶农正在进行白茶的晾青 东南网记者 潘月容 摄


白茶药用价值极高,《闽小记》载:“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其性寒,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如今,坊间流传白茶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称。


图片

干燥程序中的文火炭焙 图源:东南网


婚俗(畲族婚俗)


婚俗(畲族婚俗)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霞浦畲族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俗不离歌”的传统,在婚俗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以歌传情、以歌结交、以歌述怀、以歌欢娱——几乎以歌贯穿从恋爱到完婚的全过程。霞浦畲族婚俗,有成套的仪式包括议婚、订婚、“做表姐”、“做亲家伯”、成亲等仪式。


图片

畲族婚俗 图源:福建档案


除了这些

福建还有许多宝藏非遗

比如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多彩非遗文化,地道闽地风情

欢迎全国各地的小伙伴

来福建

享有福之事 做有福之人



来源:东南网

编辑:丁小燕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