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李嘉琪
9月15日,“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微旅游活动的收官之旅走进福建平潭,以行为舟,在浩瀚的海洋文化中遨游,探索南岛语族的起源之谜,体验非遗贝雕的魅力,传承海坛海防文化。
探寻南岛语族足迹
热带风情雕塑、石头厝建筑群、夏威夷茅草屋……15日下午,来自福州的15组家庭走进本次活动的首站——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该基地依托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中的龟山遗址兴建而来,是国内首个国际性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也是福建海洋文化的历史积淀。
走进基地,目之所及是簇簇盛开的三角梅,装点着错落有致的石头厝。“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这句民谣,说的是平潭的石头厝,是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盛产的石材建造而成的传统民居。穿梭在碉堡般的石头厝,孩子们感受着平潭古村落、古民居文化,也惊叹于海岛祖先“斗天战地”的生存智慧。
视线转到壳丘头遗址群陈列展示区,从平潭壳丘头文化的各类遗址中挖掘出土的各类骨、角器,讲述着南岛语族先民的渔猎生计模式,也展示出史前海坛岛的自然环境特征;压印贝齿纹、戳点纹等纹饰类陶器的发现,彰显了南岛语族先民的审美趣味。
据现场讲解员介绍,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南岛语族先民已使用石锛、石斧、石刀等工具制作独木舟开启远航。也是从这时起,先民们开始驾舟跨越海峡踏上台湾岛,并继续朝着茫茫无际的南太平洋航行……
值得一提的是,南岛语族先民不仅能通过观星来导航,而且还能通过观察海水颜色的变化感受岛屿与陆地的位置。如此高超的航海技术让孩子和家长们印象深刻,并直呼“智慧”。
体验非遗贝雕魅力
据《平潭县志》记载,平潭有贝类一百多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平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贝”文化,也衍生出蕴含帆船、海洋等元素的贝类工艺美术品——贝雕。
15日下午,我们来到福建贝雕(平潭)艺术馆,一件件温润如玉而又色彩丰富的贝雕作品仿佛活了起来,龙虾、螃蟹等造型肌理清晰可见,神态十分逼真,动作形象生动,让人移不开眼睛。
平潭贝雕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周明为孩子们介绍各种奇螺异贝、精品贝雕制品,讲解了平潭贝雕的历史和浮雕、立体圆雕、螺雕三大工艺。为了让孩子们能亲身体验贝雕技艺的魅力,周明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贝壳以及胶合工具,将15组家庭分为两组,分别指导他们创作“梅花树”“祖国的台湾”两种简易贝雕。
选择制作“梅花树”的家庭把 较为平整的雪贝正反面堆叠起来,搭建起具有镂空感和层次感的梅花树底座,用带一点紫色的指甲贝作为花瓣,用颜色鲜艳的 彩虹䗉骡作为花蕊,在一叠、一拢、一粘之间,“梅花树”很快就长了出来。
而另一边,“祖国的台湾”制作组也在聚精会神地进行亲子合作,他们用小螺贝代表绵延优美的海岸线,用翠绿色的青衣螺构成南北走向的台湾岛中央山脉,复刻出了一个迷人多姿的宝岛台湾。
传承海坛海防文化
据地方志书记载,“闽在岐海之中,海定,闽无不定;闽之门户,又以平潭为要区”。千百年来,海防文化因子不断渗入平潭(旧称“海坛”)历史文化的肌理之中,成为当地极具特色的文化标识。
走进中国海坛海防博物馆一层中心展区,一艘“赶缯战船”复原船赫然映入眼帘,引得孩子们连连惊叹并驻足围观。该船名为“赶缯战船”,按1:2比例复原了宋元福船模型,船首两舷绘有鱼目图案,其为清前中期的官方主力战船,也是“福船”的代表船之一,足足有近三层楼高,能直观地看到、感受到以前战船的风貌。
说起福船,孩子们又来了兴致,争相分享起自己对它的了解,有的说它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有的说他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幕后功臣”。在讲解员的解说下,孩子们这次又学到一个有趣的知识:福船船首有一对大眼睛,眼睛向下看的为渔船,寓意寻找鱼群;眼睛向前看的为商船、战船,寓意识途辨路。
除了设置在一层中心展区的大型仿制版“赶缯战船”外,馆内一至三层还按照历史沿革、海防辑要、戍台守疆、将才辈出等四个篇章,在各个展馆陈列了炮筒、火铳、藤牌、圣旨、官服等数百件展品,传递出明清时期平潭的海防文化特色。
“今天在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看到了许多珍贵文物,令人目不暇接。”“平潭贝雕真是‘指尖上的艺术’!”“能够如此近距离‘触摸’平潭海防历史和文化,真是不虚此行。”当日,来自福州的15组家庭沉浸在平潭海洋文化的“大观园”之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假日时光。
编辑:丁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