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江方方/文 林歆瑞/图
莆田,千年之城,独特之城,非遗之城。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初置莆田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建制史,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6月8日的“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 微旅游活动第三期招募了15对亲子家庭,跟着“非遗”走进莆田,体会这座城市的生命力和烟火气息,体验学习非遗技艺,感受木雕艺术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该活动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海峡都市报社承办。
“国保”三清殿
变身“国遗”戏台
莆田第一站三清殿,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梅园东路,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是莆田第一座道观,是福建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建筑群,中国南方宋代三大木构建筑之一,被誉为“江南古建之花”,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如今,“国保”里设置了莆仙戏展示空间,殿里的空地就是戏台。15对亲子家庭参观了莆仙戏文创产品、戏服、脸谱、曲牌等展览。丰富而精美的展览迅速吸引住了大小朋友的目光,再加上工作人员风趣生动的讲解,引得大家兴致盎然。
金色代表神仙,红色代表忠臣,黑色代表奸臣……大家领略了脸谱那庄重且鲜明的颜色图案,刻画剧中寓褒贬、别善恶、辨忠奸的艺术效果。同时,还感受戏服的色彩、图案、形态上带来的丰富内涵及其独特美感。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 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戏 。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天,福建省莆仙戏剧院的演员们为大家生动演绎了莆仙戏各个行当的经典动作,或倜傥风流,或婀娜窈窕,或粗豪雄浑,或端庄肃穆,或幽默诙谐,风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让嘉宾们更为直观地了解生、旦、净、末、丑不同行当的风采。莆仙戏演员们唱念做打,声腔惊艳,动作流畅,赢得大家阵阵喝彩。
当演员们现场展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的经典动作时,大家已经跃跃欲试了。“我想学旦”“净有点可怕”“丑也很好玩”……在演员手把手地指导和教学下,小朋友们体验了莆仙戏的行当动作、台步走姿,有模有样,活脱脱一个个“小表演艺术家”,现场氛围轻松活跃。“沉浸式”莆仙戏曲体验,让传统戏曲文化的种子播种进下一代的心里,让千年莆仙戏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奏响文化自信新乐章。
穿越千年的宝藏街区
浓缩莆田历史精华
地处莆田市中心的兴化府古城有它自己醒来的方式。一早营业的一排店铺门面不算大,可随便一问就是一间传承了几代人的百年老店。 参加活动的15对亲子漫步在一道非遗文化风景线里。建筑的新与旧很难分辨,看到的是历久弥新的光彩。兴化府古城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莆田起源的地方,也因此莆田又名兴化。一边是老街的烟火气,另一边古街区的风貌和一众老建筑的特色也被原汁原味儿保留下来。兴化府古城至今依然保留着1000多年前宋朝时的格局和脉络。岁月在街巷里沉淀了莆田人求学上进的品格和当地特有的街巷、里弄和家族文化。
古时民众定居必先凿井,随着莆田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很多古井已经湮灭于拆迁尘烟。而深藏兴化古街的“福禄寿”三口古井历经沧桑至今依存并在修缮后再现风采。
知青文化博物馆成为古街热门打卡点之一。这里原为莆田“四才子”之一吴台故居1949年后为莆田邮电局公用而被称为衙后邮局。随着兴化古街重现辉煌摇身演变为知青文化博物馆,再现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而莆田市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遗文化展示馆也在街巷里,这里可以欣赏莆仙十音八乐与十番音乐,也可以参观莆仙戏服装道具及莆田九鲤灯舞展示。莆田木雕、莆田留青竹刻、错金银以及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更是让人惊艳。
而更加动人的风景是依然生活在这里的老居民和传承了几代莆田人的老手艺。15对亲子还在一家古早店里体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田红团制作技艺。老板娘耐心地一边教大家制作的方法,一边做着示范:“以绿豆或糯米加糖和之为馅,以糯米粉掺些面粉,掺入红色之物,加水揉制成皮,皮馅包成圆团后,放入红团印模中压印成形后,下垫鸡蕉叶,置于蒸笼之中蒸熟即成。”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尝试起来,但一些人不得要领,有的总是“露馅”,有的则把红团放入印模中就拿不出来了。大家一片欢声笑语。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小朋友们都成功蒸出了一笼笼亲手制作的红团。“好有趣!好有成就感!”吃着自己做的红团,小朋友们感叹道。
打卡吉尼斯世界纪录
最长木雕《清明上河图》
避开城市的喧闹,“非遗”莆田游,最后一站抵达春晖木雕艺术馆。莆田木雕是福建省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匠人们以精微透雕的绝妙技艺,让沉睡的原木重焕新生。人物、山川、街巷……一切细节都在匠人的指间“活”了起来。在春晖木雕艺术馆,近距离观看世界上最长的木雕《清明上河图》,感受大国工匠的匠心传承。大家看过后纷纷赞叹,“绝,太震撼了!”
看看这个在长12米的樟木上雕刻的《清明上河图》,你就知道莆田木雕究竟有多厉害。这是莆田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春辉师傅的作品。他花费了4年时间,采用了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将《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刻在了直径近4米、长达12米的樟木上,一举打破世界最长木雕的吉尼斯纪录。
在这件木雕作品里,山川、城墙、街巷、店铺生动地浮现出来。2275个人物聚集在热闹集市里,每个大约一寸高的人物都需要至少雕刻一百多刀。透过窗户能看到里面坐着的人,桥底的游船和忙碌的船夫也十分生动。而值得一提的是,巨木的另一面,还雕刻着目前收藏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清宫画院版《清明上河图》。据介绍,他将两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合雕在一棵树上,是为了象征海峡两岸对传统文化的共同传承。
《京杭大运河》是郑春辉团队正在创作的木雕作品,大家在现场可以观赏到一个木雕作品制作的过程。在雕刻现场,放着8棵五百年以上的香樟木,七八个工人正在专心致志地工作着。工作人员介绍,这几棵树木都是江西运来的。运来时,都已经是枯木,有的是自然枯死,有的则是被雷电击中后枯萎。“真是化朽为奇!”听完介绍,小朋友们发出了惊叹。
据介绍,这是郑春辉团队正在雕刻的作品,2023年3月27日开工,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作品成型后将是连接而成的长达100米的双面雕刻。一面刻画的是京杭大运河,以中国山水画长卷形式布局,融会了浮雕、镂空雕、透雕和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分为北方卷、中卷和江南卷三部分,呈现京杭大运河繁华的漕运以及大运河沿岸城市的人文景观和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而另一面则刻画莆田当地的木兰溪景象。
编辑:丁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