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黄银理特别依赖儿媳妇蔡绒花
孝心人物:蔡绒花,推荐单位:东孚街道
从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到崭新的小洋楼,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姑娘,到做得了家务下得了农地的贤内助。她就是婆婆的贴心“小棉袄”。这20年来,蔡绒花的坚毅、勇敢、善良的好口碑,在厦门海沧区东孚街道凤山社区出了名。
在东孚街道凤山小学旁的农村小洋楼里,这样的画面时常上演:65岁的黄银理在院子里,练着大儿媳妇蔡绒花教她的“举手操”,另外两个儿媳妇则在厨房里忙活着,屋子里传来孩子们的嬉笑打闹声。
谁能想到,这一大家子老老少少,在6年多前,还蜗居在一栋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里。
“当时我妈是不同意我嫁过去的,我在家什么家务活都不用做,也都不会做,而老公苏国良家的家境确实很不好。”回想刚到苏家作客时的场景,蔡绒花印象很深刻。公公苏水大在凤山小学经营一家食杂店,而婆婆黄银理精神不好,无人照看,整日蓬头垢面,有时还会“离家出走”。
看到这样的场景,多半人会被“吓跑”。更何况,老家在漳浦的蔡绒花,父亲从事水果生意,家境小康,从小不愁吃穿,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姑娘。
“我很感谢她,不嫌弃我和我的父母。”苏国良笑称,蔡绒花是他“骗”来的,恋爱时,他不敢透露母亲的病症,可没想到蔡绒花知道后,毅然与他结了婚,生了2个小孩,而且丝毫不嫌弃他的母亲,还帮忙一起照顾。“这就是爱情吧。”苏国良憨笑着说。
蔡绒花嫁到苏家后,学会了做家务和做农活。“只有这样,他才能安心在外打拼,日子才会好过。”蔡绒花说。
黄银理的病,一直是苏家人牵挂的大事。以前,苏水大忙着照看食杂店,苏国良与弟弟又在外打工,黄银理吃药没人督促。而蔡绒花进门后,就带着婆婆看病、拿药,督促婆婆按时吃药,这些年来,黄银理的精神状况好了许多,也时常挂着笑容,还长胖了。
而这些年来的照顾,让黄银理像小孩似的,依赖着蔡绒花。洗头发、洗澡都要蔡绒花帮忙,早些年还“耍赖”称手疼举不起来,没法穿衣服。蔡绒花担心婆婆手长期不动,肌肉会萎缩,就耐心教婆婆举手锻炼。而黄银理到了饭点,也会贴心地提醒儿媳妇要吃饭了。
6年多前,苏家告别了残破的古厝,苏国良与弟弟用做生意攒下来的钱,盖了两栋小洋楼,虽然兄弟俩一人一栋,但并未“分家”,一大家子10口人,三餐仍聚在一起吃。“公公婆婆辛苦一辈子了,现在日子好过了,我们就更要一起过好。”现在,蔡绒花与弟媳陈玉累从做饭炒菜到带孩子,妯娌俩配合默契。
“她是我的好妻子,我很感谢我的岳父、岳母教出这么一个好女儿,多年来她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不离不弃,爱护着我的家人。”苏国良对妻子蔡绒花毫不吝啬的夸赞,让蔡绒花有些不好意思。苏国良说,如今自己最欣慰的是,一大家子都很和睦,欢声笑语不断,就连亲戚家的小孩也很爱来家里“蹭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