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顺所任职的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是福建省首个把地方戏曲列入常规课程的中小学校。该校的蓝海豚歌仔戏社团,是陈伟顺牵头并组建的。两年来,陈伟顺带领这群“海娃”(海沧的孩子)多次在厦巡演,更登上央视,为全国观众表演歌仔戏。“一年培养1000个学生,10年1万个……”
这个出身泉州南安梨园世家的“90后”小伙,也被称为“戏曲男神”,他的爷爷,是南音省级传承人陈贻福。
“以前每周上课,我都会录视频给他看。”当时,年过八旬的陈贻福行动不便,只能在家休息,而陈伟顺每周的南音教学,便成了他最期待的事。
陈贻福很支持孙子。他说,教了,就是在传承。2017年的夏天,陈贻福走了,临走前还特地打电话嘱咐孙子,不能丢了祖辈留下来的艺术。而爷爷的嘱托,陈伟顺一直铭记。
孝心人物七: 陈伟顺 推荐单位:海沧区教育局
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系钢琴专业的陈伟顺,本在一所公办职校从事钢琴教学。2015年,陈伟顺辞掉原有的工作,作为人才引进,到北师大厦门海沧附校当一名音乐老师。因其出身于泉州梨园世家,且有16年的南音功底,一向善于用乡土文化开展个性化艺术教育的北师大厦门海沧附校,建议陈伟顺发挥其特长,将闽南传统戏曲文化带进课堂。
当时,陈伟顺向学校申请开课教授南音,吸引了不少学生报名。这消息也让时年87岁的陈伟顺的爷爷陈贻福开心不已。作为南音省级传承人的陈贻福,一直都遗憾子孙辈中没人继承其衣钵,而陈伟顺虽从5岁起,就被送进艺校学习南音,但后来也“转行”在大学主修钢琴。
“每周上课,我都会录视频发给爷爷看”。当时陈贻福行动不便,只能在家休息,陈伟顺每周的南音教学,成了他最期待的事。
可是,开展南音教学后,陈伟顺却有了些许的“挫败感”。“南音对唱腔及咬字要求都很高,唱词也多是古代泉州音,而学生们大多是不会讲闽南语的新厦门人。”这对学生们来说,难度很高,学生们的兴致也渐渐变弱。尽管如此,坚持了一个学期后,陈伟顺最终还是带着学生们在学校举办了一场《陈三五娘》南音专场音乐会。
从第二学期开始,陈伟顺决定从自己小时候耳濡目染的歌仔戏入手。陈贻福主业是南音,但其对歌仔戏也颇有研究,这也影响了陈伟顺。
陈伟顺在学生们中做了个调查,发现歌仔戏边演边唱的表演形式,尤其是华丽的服装及精致的妆容,对孩子们很有吸引力。第一节歌仔戏课当天,陈伟顺起了个大早,花了2小时化妆绑头,而后以一个书生扮相出现在课堂上,这成功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课堂的效果很好。
虽然南音与歌仔戏都是闽南传统戏曲,但表演形式不一样。南音是曲艺,讲究唱腔,有着16年南音功底的陈伟顺对这点倒很自信,但对于歌仔戏,他自称有些“自卑”。于是,他开始了自学之路,从剧目赏析,到服装、化妆、道具常识,再到戏曲形体等,他边学边教。
歌仔戏对形体、扮相等很讲究。为了让学生们有切身体会,陈伟顺自掏腰包,买了质感稍好的戏曲用品:7000多元的盔头头饰、要价3万元的凤蟒戏袍,请专业老师编曲、录制伴奏带等。而陈伟顺对社团如此“大手笔”,也让有些人不理解,但陈伟顺觉得,歌仔戏社团的运营不能“打折扣”,这对传承闽南戏曲文化是有价值的。
除此之外,化妆费也不便宜。为了节约开支,陈伟顺利用假期时间,考取国家一级化妆师资格证,每次外出表演,他都得早起帮学生们化妆梳头,化1个学生就得用1小时。他还自费到北京的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手工制作戏曲配饰、假发等。
去年,陈伟顺编制的教材《小学戏曲》,在北师大厦门海沧附校二年级启用。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歌仔戏的魅力,陈伟顺请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洪翔牵线搭桥,王志斌、苏燕蓉、陈丽娟等歌仔戏名家都成为该社团的授课老师。
如今,组建2年多的蓝海豚歌仔戏社团已有86名成员,规模不断壮大,每年纳新都吸引上百个学生来报名。今年6月,蓝海豚歌仔戏社团受邀参与央视戏曲频道原创少儿戏曲节目《宝贝亮相吧》的录制,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他们还应苏州文化馆邀请,将前往苏州园林,与一众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同台表演。
这些年,陈伟顺一直反复思索着爷爷对他说过的话,“能为本土文化做一些事情是功德无量的(福气),让新厦门人认可我们(闽南)文化,他们才能更好地热爱这片土地,更好地融入到这片土地来,从文化入手,人与人才能更好地融入在一起。”而陈伟顺也想着,如今从北师大厦门海沧附校二年级一周一次的必修课开始,逐渐影响到周边的学校,进而整个社会都加入到传承闽南戏曲文化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