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他是掌管5家公司的老板,在村里,他是个时常与村里老人泡茶“话仙”的晚辈。
虽然,苏敬祝在距离家乡150多公里外的漳平上班,但家乡的动态他都一清二楚。住村尾的老人们在愁没有休憩的场所、母校要开六一表彰大会了……热心服务家乡的苏敬祝,出钱更出力。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落魄潦倒时,村里人对他的帮助。如今事业有成,苏敬祝一心牵挂家乡。
孝心人物八:苏敬祝 推荐单位:东孚街道
上世纪90年代,学会计专业的苏敬祝,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体面的财政系统岗位。或许是骨子里有闽南人爱拼敢拼的创业精神,苏敬祝辞掉了这份“铁饭碗”,下海做起了外贸生意。
创业的几年间,苏敬祝的收入倒也很可观,在2000年初,每月就能进账上万元。
但生活总是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苏敬祝的家庭、生意接连遭受变故,也背了数十万元的债务。那段时间,是苏敬祝最落魄的时期,用穷困潦倒一词来形容也不为过。
“说出来不怕人笑,当时穷得白米饭配盐巴吃,都没钱买菜。”苏敬祝说,当时手中的财产,仅剩自住的一栋祖传的危房,还是去世多年的父母留下的。好在,有个文凭在手的苏敬祝,被引荐到派出所从事协警工作,这一干就是13年。
为了还清债务,苏敬祝不得不放弃休息时间,偷偷兼职打工。渐渐的,他的日子好过了。
9年前,自住的土坯房承受不住台风的冲刷,在村里的帮助下,苏敬祝成功申请危房改建。这件事,多年以来,苏敬祝一直铭记在心。“当时我跟村里说,只要有我事业发展顺利的一天,只要村里需要,我定回来支持。”
两年多前,苏敬祝决定二次下海经商。颇有经商头脑的他,将目光放在了休闲农业旅游领域,如今他在漳平、厦门湖南已经开设5家公司。
在公司取得良好收益的情况下,苏敬祝不忘旧时乡邻们给予的帮助,及其自己许下的承诺。每周末,公司再忙他也要驱车回到家中,在村里逛一逛,跟老人们泡茶聊聊。
无论是村里每年3次的民俗文化活动,还是每年母校凤山小学的六一表彰大会,只要不出差,他必定出席,出钱又出力,最近他还惦念着,要牵头老人协会,带头筹资修缮一处可遮风挡雨的活动场所,供住在村尾的老人们休憩。而这热心公益的习惯,苏敬祝走到哪带到哪。在漳平南洋镇投资近3年了,每年当地的水仙茶文化节,他都出资筹办,用行动支持当地茶农。而就在今年年初,其公司举办年会,除了邀请当地的村民,他还特地邀请凤山社区老人协会一行人前往漳平参观。
百善孝为先、知恩图报,这是苏敬祝的爷爷、爸爸在去世前留给他的“传家宝”。“常见的两个词,说得容易,但做起来很难。”苏敬祝说,这对他影响很大,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有能力反哺家乡,这也是这些年来他在外拼搏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