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新闻详情

跨海当村官 李佩珍与村民共护乡愁

本报记者 海都报网 2020-02-10 来源:海都报网

从“空壳村”蜕变成闻名两岸的网红村,说起海沧街道的青礁村院前社,不得不提到海沧区首位台胞社区主任助理李佩珍。4年前,她与院前社不过是一纸合同的关系,但其间,在外拼搏的游子对家乡的情怀触动了她。“这就是新时代的大孝。”她主动提出留在院前社参与共同缔造。而也正是游子们对家的眷念和对耕耘乡村发展事务的热情,促使李佩珍留在海沧,当起了专职“村官”,她也不负众望,任职期间,主动提出修缮老旧宗祠,走街串巷挖掘被遗忘的宗族历史,主动推展社区书院“四点钟学堂”,让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的父母们没有后顾之忧。

孝心人物九 :李佩珍  推荐单位:海沧街道

被乡愁触动 助院前村蝶变

2014年8月,李佩珍所任职的台湾大学城乡发展基金会工作团队,受海沧区政府邀请,进行两岸共同缔造,李佩珍负责青礁村院前社事务;2015年3月,合同结束后,按计划,李佩珍会与团队一起回到台湾。而当时,院前社的共同缔造工作正做得如火如荼,院前社济生缘合作社发起人、社长陈俊雄的一番话,让李佩珍深受触动。“他说如果童年时期他们所待过的村庄都拆迁了,大家都住进了高楼大厦,那远在西安打拼的堂哥过年还会回来吗?小时候长大的地方都没了。”

作为乡村社区营造规划师的李佩珍,工作主要涉及环境空间设计等可视性空间的改造,而陈俊雄所说的这种情感,是规划师们看不到的。

受到鼓舞,李佩珍主动跟团队负责人提出,让她再留在院前社3个月,帮这群年轻人一起为美丽院前“添砖加瓦”。

既是主动留下,这3个月内的费用李佩珍得自己承担。于是,为方便到院前社工作,她就在村庄对面的慈济东宫旁临时租了一个房子。这3个月内,李佩珍偕同陈俊雄等村里的一帮年轻人,对院前社进行规划、改造。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外游子返乡创业,改造闲置土地发展城市菜地、引进台湾凤梨酥观光工厂、开设民宿等,“蝶变”后的院前社彻底“火”了。“院前经验”吸引媒体争相报道,观光游客和前来“取经”的团队络绎不绝。起初,参与院前改造规划的李佩珍也充当着讲解员的角色,但她觉得,要让土生土长的院前人亲口说出院前故事。

小到讲解稿的拟定、培训村民上岗担任讲解员,大到与陈俊雄一起受邀到高校、住建部或是国外交流、分享“院前故事”,李佩珍都亲力亲为,她觉得很有成就感。

推展社区书院“四点钟学堂”

2014年至今,从受聘参与院前社的规划、改造,到目前担任海沧区首位台胞社区主任助理一职,“4年了,海沧的土地会黏人”。李佩珍如今租住在院前社一处由废弃牛棚改造的小木屋,屋内的装潢由她自己设计。

2016年海沧区政府倡导“耕读文化”,设立社区书院。而如何把精神文明与空间改造结合?李佩珍决定以“软硬兼施、两全其美”的思路,即硬件(环境空间建设)与软件(传统家风正能量)同时并行;利用其专业,就地寻找具有历史价值的闽南古厝进行修复。李佩珍发现芦塘社的陈氏宗祠很有韵味。在寻访了乡贤及陈氏宗亲后,通过宗亲们手上现有的族谱及族人们的口述,李佩珍发现芦塘社的陈氏家族在200多年前从同安到海沧定居。“不仅可以修复古厝,也可以把被后辈淡忘的家族历史慢慢唤回。”

为此,2016年底,芦塘书院挂牌成立了,李佩珍也将整理好的陈氏宗祠的家族文化历史“上墙”,让村民乃至观光客都能驻足了解。

而在“耕读文化”的理念下,李佩珍将人文关怀的视野延伸至村庄中的学童及外来务工者。她发现,在与芦塘书院一街之隔的青礁小学,每到下午放学,总有一些孩子在街上“闲逛”。原来,外来务工人员平日里忙着工作,无暇接送小孩,也没有经济能力送小孩到晚托班。

李佩珍了解后,决定以社区书院为载体,规划“四点钟学堂”。让社区书院扮演社区的“学童关爱站”角色,共同担任学校及家庭的照顾之责。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返回顶部
海峡都市报官网归海峡都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海峡都市报社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闽ICP备07502384号]
Copyright © 2022 海峡都市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